沒必要為教育創新披上“哲學課”的外袍
- 發佈時間:2015-08-11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文·高 創
近日,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決定,今年秋季開設哲學課,並將其作為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與語文、數學同等地位。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質疑,哲學晦澀難懂,兒童難以接受;也有人贊同,哲學有益,啟迪心智應從娃娃抓起。那麼,哲學進小學課堂究竟是拔苗助長還是社會需要?(8月9日《光明日報》)
小學開設哲學課,的確有其新鮮之處,一方面,在我國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哲學課程多在中學大學開設,小學教育鮮有涉獵。另一方面,以艱澀難懂、高深莫測的課程形象示人的哲學課,在遭遇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學生時,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過程。
但是,課程效果與試驗成果的令人期待不足掩蓋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從“哲學”一詞的本文辨析來看,這是一門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雖説公眾對哲學課程有著過分“抽象化”與“拔高化”的社會成見,但這樣一門啟發智慧的學科想要在小學生中生根發芽,還有著不少亟待克服的難題。一則,受眾群體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異,勢必要求對哲學的小學化教育課程做出調整,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但是,目前的現實情況是,開設哲學課程的當事學校對教材的期望與計劃,也僅僅局限在該校老師與外聘專家進行編寫,課程缺乏系統的論證與實踐。如此一來,哲學課程極有可能變身另外一堂思想品德課程,換了一幅“高大上”的外衣,難道就是教育的創新産品了?
二則,除了課程設置之外,迫切需要解決小學哲學課程師資力量短缺和教育手段單一的問題。以現實的小學教師專業分佈來看,除了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外,音、體、美教師亦在日趨充實,但少有哲學專業類的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哲學課程進小學的路程艱難。或許會有人反問,難道非哲學專業就不教授哲學課程?但從目前的教師從業資格制度來看,首先難過此關,另外,一旦以非專業人員以非專業手段教學,哲學課程很可能就轉化為談心教育的心理課抑或暢所欲言的主題班會。
平心而論,學校在教育上的求索鼎新精神值得稱讚,但如果一味不顧實際地求“新意”,這不是教育創新的初衷所在。談人生、説理想、訴心腸,這些一堂班會就能解決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披上“哲學課”的閃亮外衣?一如該校副校長的美好期待——通過哲學課和小學生聊聊人生,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啟蒙意義。但是,是不是只有通過“噱頭”十足的“哲學課”才能談談心、聊聊人生,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特別是在教育事業上,我們渴望並期盼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創新的教育理念、富有創造性的課程設置一一展現,但是,必須正視的是,為了教育和教學創新機械式的移植做法、套用思路甚至吸人眼球,這些恰恰背離了創新的初衷,理應得到更多地論證、完善與思考。否則,再靈動的教育創新理念也終將被這襲華美的外袍遮住光芒。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