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中國傳統文化看中國哲學

  • 發佈時間:2015-07-02 08:30:5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讀《中國哲學簡史》

  □牛志鋒

  很早就聽説過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該書將哲學史經驗與哲學心得融為一體,以20萬字的篇幅敘述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史,簡明、生動、深邃、易懂。一改過去所接觸到的哲學類書籍,總覺深奧難懂,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事,哲學離大眾很遠。但在讀過《中國哲學簡史》後,忽覺撥雲見日,一點就通。實際上,哲學就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之中,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之中,並實實在在地孕育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反映在每個人的行動上。所以,每當空閒時間,捧起這本書來,都只能是細細讀來,深思每一個字……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的英文講稿,用該書的翻譯者趙復三的話説:“資料是古老的,眼光卻是現代的。”並稱馮友蘭先生是“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所寫這部書的思想和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所以,這本書在今天仍然不失為是一本哲學和文化的經典著作。大家熟知的南韓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樸槿惠是這樣讚賞這本書的:“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著作的《中國哲學簡史》。”足可見證,這本著作的影響力,也説明瞭經典永遠是不過時的。

  馮友蘭先生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中國歷史文化先祖(孔子、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與西方哲學比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學識語言闡述了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提起哲學大家,很多人都能説出西方的大哲學家康得、黑格爾等,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沒有把誰確切地標注為哲學家。實際上,這與中國文化人表達思想的方式有關。在表達方式上,中國的文人喜歡用格言、比喻和事例來説理,難免有不透徹的地方,採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瀉無余,這是中國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在中國文學傳統中,一首好詩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讀者,讀詩時卻能從詩句之外去會意,讀書時從字裏行間去回意,語言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固定含義,而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去悟道,這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風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學基本思想的體現。所以説,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等無不深藏著哲學的智慧。

  那麼什麼是哲學呢?馮友蘭先生是這樣説:“哲學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即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釋迦牟尼認為:“人生就是苦難的根源。”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哲學思維的形成過程?許多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處世的哲學,很難説這樣的看法對或錯。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傳統的中國哲學講究的是“學”和“道”。“學”,用現代話説就是增長正面知識,“道”則是心靈的提高,哲學則是後一個範疇。中國的聖人,品格上可用“內聖外玉”四個字來刻畫。“內聖”,是説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玉”,是説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而哲學的使命是使人樹立起“內聖外玉”的品格。

  普通人讀哲學、學哲學,是為了使人得以成為人,而不是為了成為某種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講中國哲學就不得不説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哲學的先祖。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還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道家則強調人內心自然自動的秉性。中國哲學中的這兩種思潮,大體類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思潮。試讀杜甫和李白兩個同生活于8世紀詩人的詩,人們不難分辨出中國思想的兩大流派——儒家與道家——對兩人的不同思想影響。

  道家,同時把屬於自然和人類的東西嚴格區分,即自然令人快樂,人為給人痛苦,強調“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與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現代社會的今天,這些仍是人們的追求和嚮往。

  儒家思想是中國農耕文化、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的産物,因此對中華民族來説,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的哲學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中國的藝術與詩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藝術與詩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靈自由流動,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這給予了藝術家們無窮的靈感。

  由此看來,中國哲學蘊藏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現代社會倡導國學,學習中華文化。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只要靜下心來,用些時間去思考,就能品味出這其中的哲學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給現代、將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只是讀了這本書後的一點點感想,更多的東西還需要學習、思考。

  (作者單位: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一大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