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冰點:吐故才能納新
- 發佈時間:2015-08-05 09:31: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日,新三板做市指數最終報收于1427.04點,下跌0.21%,市場總成交金額為4.14億元。其中做市轉讓成交1.65億元,協議轉讓部分2.49億元。新掛牌公司共計3家,新轉為做市轉讓的公司共計2家。截至3日,共有3055家掛牌企業。
流動性一直被認為是新三板交易的短板,目前新三板市場中,交易對象多為機構,個別投資人少之又少,500萬的門檻讓投資者遠處觀望。流動性不斷觸底,新三板的解藥究竟為何?未來的發展中新三板能否在百花齊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機構究竟能爆發多少力量來彌補目前流動性缺失?
流動性利器:降低門檻
“目前仍需要等待股轉公司落實政策紅利”,政策紅利何時突破,成了目前做市商們探討的焦點。
新三板與主機板市場雖然地位相當,但是和而不同。目前,新三板和上交所深交所的關係,大概可以將其視為第三個交易所。雖然目前新三板被視為第三個交易所,然而其交易量卻大跌眼鏡。
新三板誕生於2006年,歷經2014年的兩次改革後,被資本市場再次重視起來。然而,改革後被市場並沒有被激活。目前新三板的日交易量才幾個億,與A股市場相差幾千倍。對此,太平洋證券副總程曉明認為,目前流動性偏差主要是由於門檻過高,將散戶捆綁式保護,實質上只是阻礙了新三板的運作。
目前,新三板的個人門檻很高,500萬門檻的硬性標桿,讓投資者只可遠觀,不可褻玩。“500萬的門檻可以相當於並沒有對個人開放。”程曉明認為,表面上投資者都可以進行交易買賣,實質上500萬門檻過高,其只是表面現象。
據悉,新三板目前掛牌企業已達3050家,很快就會有4000家、5000家,如同不停讓足球隊員入場,卻不給球踢,制度紅利不出臺,隊友們只能面面相覷,看著越來越多的觀眾,內心生疑。
加強流動性,只要降低門檻,其他的問題一概迎刃而解。門檻降低,流動性自然會增強,如果降到100萬-200萬之間,市場自然會有差異性進展。
除了降低門檻外,程曉明指出,發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其他法人機構,也能活躍新三板市場。而目前新三板的現狀是機構投資人沒進來,而是讓做市商唱獨角戲,沒有交易對手。市場缺乏博弈,沒有興趣,市場自然就不會活躍。
500萬門檻目前是變相保護投資者,還是將投資者拒之於千里之外?投資者目前有自擔風險的能力,一味的限制,只會長期拖累戰局,不如公平交易,降低門檻,引入競價交易,成全新三板。
淘汰機制:吐故納新
企業紛紛入場新三板,然而有優有劣的市場才是健康的市場,登陸新三板容易,能否在板上有一個飛躍,實現對投資者的回饋另當別論。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場,建立淘汰機制,吐故納新才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程曉明談到。我國經濟以市場經濟為主導,而其核心資源的“配置”才能實現階段性調整。
上市公司定價方法就是不在糾纏于公司盈利,基於交易價格打折,前提是交易要活躍。
同樣為何新三板受到關注,是由於新三板交易開始活躍,2006年推出新三板,但是交易制度的限制,導致機構沒有交易,就沒有上市公司的定價股本。
程曉明建議,提高退市力度,每年退市5%以上,激發企業活力。有退市制度,才能讓企業更好地保持積極創新發展。
有進有出,優勝劣汰才能激發企業活力,帶動市場健康運作。
新三板市場類似于美國的納斯達克,如果只停留在板上紋絲不動,如果長期缺乏流動性,不如轉換思路選求他路。
目前除了個人門檻降低外,還有就是加速降低退市力度。
新三板目前掛牌企業品質參差不齊,想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更好的篩選企業,保證市場的流動性才是關鍵。
吐故納新,有利於市場的積極運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