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軍民大生産》70余載傳唱不衰

  • 發佈時間:2015-08-03 03:32:0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蘭州8月2日電(記者程楠張玉潔)“解放區呀麼嗬咳,大生産呀麼嗬咳……”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軍民大生産》至今仍傳唱不衰。

  “這首歌是從大鳳川誕生,後來成為了全國幾代人都會唱的名曲。”軍民大生産博物館館長王有功説。這個博物館坐落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大鳳川,這裡正是當年八路軍開展軍民大生産的地方。

  1940年代,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加緊了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在毛澤東同志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後,陜甘寧邊區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産運動。

  1943年春,129師385旅770團的千余名戰士進駐大小鳳川,開展生産活動。在軍民齊心的艱苦奮鬥下,當年開荒就達3.4萬畝,曾是野山僻壤的大鳳川成了“萬寶川”。

  同年,音樂家張寒暉來華池采風,深受軍民勞動熱情感染。他以華池民間小調《推炒麵》為基調,創作出了高亢的勞動號子《邊區十唱》。王有功説:“1964年,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中採用了這首歌曲,並把它更名為《軍民大生産》。”

  對於更為年輕的一代人來説,《軍民大生産》仍能勾起他們的興趣。“80後”杜源虎是慶陽市西峰區電視臺編導,他曾在2011年拍攝了一部關於隴東民歌的專題片。“在我小時候,父輩們下地勞動時吼的就是《軍民大生産》。除此之外,《萬丈高樓平地起》和《春節序曲》等一批唱響中國的名曲都來自慶陽革命老區。這些歌曲不僅再現了當年勞動情景,也表現了我們老區人民對新生活嚮往。”

  如今走進軍民大生産博物館,仍能從老照片中感受到當年軍民大生産時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每次在參觀接近尾聲時,王有功都會為遊客再唱一曲《軍民大生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