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戽口村:百年侗寨品茶香

  • 發佈時間:2015-08-03 03:32: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進入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境內209國道2公里處,有一鎖口岩,由此向西,沿溪流直上,不時可見片片茶園掩映著青瓦白墻、木門木窗、翹脊飛檐的侗鄉特色民居,這便到了戽口村。

  戽,音同“戶”,亦稱“戽鬥”,是灌溉汲水的舊式農具。戽口村地形呈“V”字,兩側山峰林立,中間一條涓涓小河蜿蜒而過,好似一個戽鬥,百姓曾常用此取水灌溉,此村因此而得名。

  “這裡每人平均2畝茶園,村民每年僅鮮葉收入過5000元。”7月28日,當了20多年村幹部的戽口村黨支部書記肖孚雲,在村口農家樂的涼亭裏,一邊給客人倒上一杯本地産的綠茶,一邊介紹説:這十幾年來,戽口村從“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村到現在的茶葉專業村,茶葉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全村有茶園面積8000多畝,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葉加工走上了標準化之路。

  茶葉富民,可是回想起1997年鄉里最初提倡發展茶葉的那段日子著實很不容易。“茶葉下水田,要學五九年;茶葉上山坡,餓死農二哥。”一句順口溜裝滿了村民當初對産業結構調整的不解。

  當年反對栽茶的“釘子戶”村民肖孚柱説,“那時候,毀水田就等於毀了命根子,茶葉賣不出去,怎麼辦?”

  可當時全村的現實情況是:“忙到八月,管到臘月”,家家戶戶忙裏忙外,但收穫的糧食只夠吃三四個月,多數時間,村民只能吃紅苕、洋芋。

  曾經在外闖蕩多年,從事過茶葉貿易的時任村委會主任的肖孚雲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海拔500多米,沙質土壤的戽口,發展茶葉是最佳選擇。”

  面對村民的質疑,村幹部們一方面挨村挨戶做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向相關部門申請茶産業發展項目資金,尋求支援。後來,嘗到發展茶葉甜頭的茶農總結説:“一斤茶葉百斤糧,一畝茶葉十畝谷。”

  如今恩施全州百萬畝茶園,綜合産值突破60億元,80萬茶農受惠,離不開農業部30年來持續定點幫扶,恩施州在茶葉品種改良、基地建設、公共品牌打造等産業發展方面不斷提檔升級。恩施州農業局局長黎華輝介紹説,諸如戽口村等一大批文明富裕新農村不斷涌現,茶農因茶致富,茶區因茶繁榮。

  “現在是茶園在哪兒,路就延伸到哪兒。”63歲的村民姚美雲回憶,以前只能靠肩挑背馱將茶葉送出山,天未亮就要出發,步行20幾公里,産量一多就不好賣,有因運不出而倒茶的情況。

  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與産業發展同步。時任村“兩委”一班人帶著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揚“愚公”的精神,炸藥開山,雙手和肩膀開路,硬是在半山腰的岩山上掘通了一條長達10公里的公路,在全鄉率先發展茶葉之後,又率先實現了部分村組公路全覆蓋。

  2011年,最後4個村民小組公路修通,此處村民繞行七八公里外出賣茶葉的歷史結束,以戽口村委會為中心,長達40公里的村組公路網基本建成。如今,為適應旅遊需要,與國道相連的戽口村公路又進行升級擴建成雙車道混凝土路面,從恩施市中心舞陽壩出發,不到1小時車程就可到戽口村委會。

  公路修通後,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村裏陸續成立了13家茶葉加工廠,茶農直接將鮮葉送往廠裏,再加工成品後銷往武漢、浙江等地,茶農只需坐在家裏數錢。

  路通了,産業興了,戽口村裏還有寶貝:“千年楠木,百年侗寨”,指的是千年古楨楠木群落與200多年曆史的木質結構建築唐家大院,令前來參觀的遊客嘖嘖稱奇。

  2010年4月,村裏啟動第一批特色民族民居改造,既注重保護古建築,又將茶文化、侗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生態走廊建設之中,精心打造鄉村休閒旅遊文化品牌。“吃農家飯、遊戽口灣”,42歲的農家樂老闆娘崔吉鳳説:“農家樂就是要做回頭客生意,每天80元包吃包住,外省遊客居多,一住就是好多天。”

  遊客多了,村民的服務和生態環保意識也在提高,“講衛生,習慣成自然”,2011年,戽口村建起了全鄉第一座垃圾焚燒爐,總投資15萬元,每戶村民每月負擔8元電費,並推選出清潔員和環境監督員。

  近來,村裏更多的農家樂正在陸續開張營業,農民藝術團悄然誕生。芭蕉鄉黨委書記徐衛表示:“要把戽口沿線建成為州裏最受歡迎的生態休閒場所,成為當地又一支柱産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