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拔窮根”還需扶貧新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7-27 06:21: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海南自建省以來就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並取得明顯成效:貧困人口不斷減少、扶貧支柱産業日益壯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貧困地區農民學科技用科技能力進一步提高。但與此同時,扶貧工作也出現新的挑戰。目前全省貧困人口比例仍然較大,農村貧困發生率也比較高,且初步脫貧人口收入不穩定,遇上自然災害容易返貧等。

  如何迎接新的挑戰,保持貧困人口收入的延續性,按時保質完成全面實現小康的任務?記者于近日深入海南貧困地區,了解到海南探索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模式。

  從“病根”入手 改變落後思想

  “三塊磚頭支一口鍋”、“家徒四壁”,這是海南省貧困地區常見的現象。有人評價説,海南貧困地區百姓大都有一種“湊合過日子”的心態。

  海南省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是為貧困百姓發放種苗。可種苗發放後,卻常發生百姓倒賣種苗,吃掉豬苗、羊苗的現象。“關鍵問題還在於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要脫貧首先要治這個‘病根’。”海南省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處長王遠玉告訴記者。

  海南省定安縣龍河鎮錄林村,是遠近出了名的“打架鬧事村”。“這個村的姑娘不能嫁出村;路不能修;幹部不能下村。十幾年前村裏貧困人口共57戶約300人,現在貧困人口仍然是300多人。”龍河鎮黨委書記許聲雄談起錄林村是一臉無奈。

  沒有志氣,這是錄林村一直脫不了貧的根源所在。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定安縣扶貧辦組織17個單位共同攻堅錄林村,成群結隊的幹部下村做思想工作,“扶貧先扶志”。“以前,進村路就是石頭塊堆砌成的,根本不能稱作路,進村出村頗為困難。政府想為村民修路,但是佔地問題就是談不攏。扶貧單位進村後,首先是頂住壓力為村裏拓寬馬路。”定安縣扶貧辦主任許雄告訴記者,馬路拓寬後,村民對扶貧幹部的認識隨之改變,剩下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記者在錄林村看到,每走幾百米就會有一塊刻著價值觀內容的石碑。“這是縣扶貧辦贈送的,目的是讓村裏人改變閉塞的思想,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質。”錄林村黨支部書記程作權説。

  思想素質的改變讓村民們擺脫了每天“遊手好閒”的日子。村民程承吉30來歲,幾年前也是個“熱血青年”,村裏約架的事兒總少不了他。“以前不爭氣,覺得有口吃的就行,現在想著要多掙點錢,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程承吉告訴記者。

  3年前,程承吉湊錢買了十幾隻豬苗,本想做番大事業,卻不料豬苗無故死亡。“好在扶貧辦組織了養豬培訓班,通過專家的講解,我現在基本掌握了科學養豬技巧,養豬規模擴大到100多頭,而且學會了配置飼料,生産成本大大降低。”在程承吉飼料生産室裏,十幾位村民正在排隊買飼料。

  定安縣將程承吉養豬成功的案例作為典型向村民宣傳,看到別人日子越來越好,不少村民從好吃懶做變得勤快奮進。現在,村裏有57戶跟著程承吉養豬,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以前發放的豬苗、雞苗大都由村民散養,養得如何、收入怎麼樣我們也很難掌握,後來建議將10戶的豬苗統一在一處飼養,各家養各家的,比比誰養得好,誰的收入高。”海南省白沙縣扶貧辦主任符加倫告訴記者,當某個村民脫穎而出,就將他樹立為“能人”,加大扶持力度,讓更多的百姓跟上發展的步伐。

  創新機制 盤活扶貧路子

  針對扶貧開發工作,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吳井光認為,現在的扶貧工作要向“準”轉移。

  打開《白沙縣貧困農戶登記表》,貧困戶的家庭成員、收入來源、月均基本生活開支等一系列基礎指標,以及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條件一目了然。

  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國家級貧困縣白沙縣確認全縣農村貧困人口3.4萬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28%,這一基礎性工作的完成,為今後扶持誰、怎麼扶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條件。

  想要做好扶貧工作,就要先摸清全省貧困人口的家底。“去年,海南成立由省、市(縣)、鄉(鎮)三級400多人組成的建檔立卡工作隊,投入700多萬元,識別貧困村600個、貧困戶15.44萬戶、貧困人口63.6萬人,並基本完成貧困人口資訊採集錄入工作。”吳井光説。

  摸準家底,海南省將扶貧力量準確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2014年6月,海南省印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在省直、市縣機關定點幫扶貧困村工作基礎上,建立駐村工作隊(組)制度,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地理位置偏遠,全村共有154戶、712人,土地面積3萬餘畝,主要産業收入是橡膠。2009年,全村農民純收入僅為840元。未通電視、電話,飲水困難,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村民觀念落後,“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王下鄉洪水村的定點扶貧單位,2010年初通過調研認為,制約洪水村發展的首要問題是交通,於是他們把“要想富先修路”作為定點扶貧工作的重點,優先考慮山村修路項目。當年,經過多渠道籌措資金204萬元用於修建王下鄉洪水村2.3公里的公路。結合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工程設計及監理方面的優勢,洪水村公路于2013年底竣工通車後,把4個自然村的道路完整地連接起來,為該地區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年洪水村農民純收入達1480元。此外,該公司還出資為洪水村五保戶住房修建排水溝,避免雨季期間房子被水浸泡,確保了“五保戶”人身財産安全。5年來,在該公司的幫扶下,洪水村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持續得到改善。

  “不止是洪水村,鄉里的許多村都有省級單位的幫扶,而且有些單位專門派駐幹部進村,不僅為貧困百姓帶來資金上的幫助,也帶來了城裏人的思想,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王下鄉鄉長林書科告訴記者。

  夯實産業 力保群眾不返貧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白沙黎族自治縣,是海南最為貧窮的地區。“上世紀90年代,白沙曾一度摘掉了國貧縣的帽子,但由於發展基礎不牢固,2002年重新成為國貧縣。”白沙縣副縣長符健友告訴記者,脫貧不易返貧易,如何讓貧困群眾有一個持久收入值得研究。

  “打基礎、管長久”,在吳井光看來,“管長久”要抓好“兩業”,一是特色産業扶貧,二是就業扶貧。

  行駛在海南瓊中縣的道路上,公路兩旁處處是橡膠樹。“從20年前開始,扶貧辦就開始為老百姓置辦起橡膠産業。”瓊中縣扶貧辦主任卓令乾説,現在,瓊中縣橡膠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開割面積33萬畝,“橡膠樓、橡膠車到處都是”。

  扶貧辦不止為老百姓置辦了傳統産業,扶持的其他受益快、回報高的産業也在全面鋪開。瓊中縣灣嶺鎮竹朗村村民陳傳江一家靠種植水稻為生,家庭年收入僅三四千元,勉強糊口。3年前,在扶貧辦的幫助下種桑養蠶,如今,三室一廳的新房裏電視、冰箱、電腦等家電一應俱全。

  2006年,瓊中縣委、縣政府根據竹朗村的實際情況,引入種桑養蠶項目。目前全村共有21家農戶養蠶,去年養蠶戶戶均收入達2.5萬元,被稱為瓊中種桑養蠶第一村。

  “農民脫貧還是要靠做實業。”據卓令乾介紹,在鞏固橡膠、檳榔等傳統産業的基礎上,瓊中近年來大力扶持農民發展養蜂、養鵝、種桑養蠶等特色産業。2012年以來,瓊中已經減貧1.2萬餘人。

  紅毛鎮什寒村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為貧困的村莊之一。在這裡,脫貧致富之路是結合實際,發展特色産業。

  什寒村海拔高、溫度低、日夜溫差大,不宜發展橡膠、檳榔等傳統經濟作物。扶貧辦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種植鐵皮石斛、裸花紫珠、益智、原生高山茶等高效農業,發展立體養鵝、養蜂等新興産業,組織成立南藥種植合作社、山雞養殖合作社。目前,什寒村共種植鐵皮石斛30畝,裸花紫珠300多畝,益智近3000畝,養蜂370箱、出欄鵝2萬多只,培育龍頭企業2個,建立特色農業基地5個,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什寒村獲得了“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

  如今,扶貧辦和村兩委瞄準了特色旅遊産業,結合黎族特色文化和生態環境,建起了客棧、茅草屋、射弩場、露營基地、民宿、農家樂、景觀臺等旅遊設施,發展鄉村原生態旅遊産業,每年吸引數千名中外遊客到什寒村旅遊。

  “今年,我們制訂了確保8萬貧困人口減貧的計劃。採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加快努力,儘快補齊扶貧這塊短板,確保海南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與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吳井光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