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工智慧將改變什麼?——來自2015中國人工智慧大會的報告

  • 發佈時間:2015-07-26 19:2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7月26日電(記者吳晶晶)可以端菜掃地、唱歌跳舞,可以跟孩子做遊戲、陪老人談天説地……在剛剛結束的第19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賽上,智慧服務機器人成為最吸引眼球的“明星”。

  讓機器人從僅僅行動自如到“能聽會説”,甚至到“能理解會思考”,靠的正是人工智慧技術。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它將給産業結構等帶來什麼影響?……在26日舉行的2015中國人工智慧大會上,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産業界人士圍繞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熱點和發展趨勢等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人工智慧技術方興未艾

  人工智慧概念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進入21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推動人工智慧進入新的春天。語音識別、圖像分類、機器翻譯、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等人工智慧技術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當前,面向特定領域的專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甚至可以在單點突破、局部智慧水準的單項測試中超越人類智慧。比如日本倣人機器人、美國獵豹機器人、德國工業機器人,還有我國的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説。

  但專家們認為,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研究和應用依然任重道遠。“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慧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之相比,現有的人工智慧差距還比較遠。比如沒有智慧,沒有情商等。”譚鐵牛説。

  比如説,人工智慧可以在西洋棋比賽中打敗人類冠軍,但在對智慧水準要求更高的圍棋項目中只相當於業餘五段水準。目前無人駕駛的概念車只能在某些測試路段做到高度自動駕駛,而在人口密集型城市街道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需要長期攻關。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機遇挑戰並存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攻關和産業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中文資訊處理、智慧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成果已進入廣泛的實際應用。

  2014年,我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台。2014年我國智慧語音交互産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指紋、人臉、虹膜識別等産業規模達100億元。同時,我國已經擁有一支人工智慧研發隊伍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設施齊全的研發機構,研發産出數量和品質也有了很大提升。很多企業也積極佈局,如百度的“百度大腦”計劃、科大訊飛“超腦計劃”等。

  一些與會專家表示,儘管我國在一些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演算法方面與發達國家水準相當,但我國人工智慧整體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比如高精尖零部件、技術工業、工業設計、大型智慧系統、大規模應用系統以及基礎平臺等。

  同時我國人工智慧的整體應用水準還相對較低。以機器人為例,2014年我國銷售的5.6萬台機器人只有1.6萬台來自本土供應商,並且大部分是低端機器人,其他則來自海外供應商。並且我國“機器人密度”僅為德國日本等國的十分之一。

  “智慧+X”或將成為創新時尚

  當前,人工智慧産業化應用蓬勃發展,已成為諸多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創業投資的熱門方向。谷歌、IBM等國際巨頭紛紛搶灘佈局人工智慧産業鏈,力圖掌握人工智慧時代的主動權。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對傳統行業産生重大顛覆性影響,‘智慧+X’將成為創新時尚。人工智慧將在國防、醫療、工業、農業、金融、商業、教育、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廣泛應用,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引發産業結構的深刻變革。”譚鐵牛説。

  “近幾年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應用呈現爆髮式的增長趨勢。”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院士表示,“‘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等對人工智慧技術提出了重大需求,發展智慧産業和智慧經濟需要人工智慧技術的持續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際巨頭在人工智慧技術上還沒有完全形成壟斷。我國完全有可能利用市場需求優勢、用戶數據優勢等,搶佔人工智慧技術和産業的制高點,掌握主動權。

  專家同時指出,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還面臨著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基礎設施、技術水準、數據共用等挑戰。應對人工智慧的市場準入方面建立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不斷提升資訊化水準以支撐智慧化發展,引進培養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同時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也應加強研究,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