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最可能成為保險國際中心地區

  • 發佈時間:2015-06-27 15:31:24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嘉誠説,別人都説我很富有,擁有很多的財富,其實真正屬於我個人的財富是給自己和親人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

  日前開幕的“2015陸家嘴論壇”上,一場有關“保險業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的大討論,高朋滿座。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壽險每人平均的保單,美國是七八張,日本是8張左右,德國3張左右,而我國每人平均保單只有0.1到0.3張。“一個家庭壽險保障應當是收入的10倍,當你收入越高,保障程度應該越高。2000年,我國壽險缺口是3.7萬億美元,到2010年增長到18.7萬億美元,我們的保障是不足的。”

  建設高地

  去年,國務院發佈保險業“新國十條”,隨即上海出臺《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推進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在經濟轉型與金融市場化的背景下,保險業將迎來哪些變革與創新?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將遇到哪些機遇和挑戰?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指出,從市場需求等方面來看,上海在中國是最能成為保險國際中心的地區,特別隨著上海自貿區建立,將來上海也是一個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這些將對建保險中心提供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瑞士再保險公司全球合作夥伴主席馬丁·帕克表示,上海完全有機會利用保險業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保險中心建設。上海自貿區為保險業創新創造眾多機會,將要成立的上海保險交易所,將在擴大風險活動範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供風險證券化産品,聚焦債券保險衍生品等,有助於中國再保險公司進行風險轉移。

  “保險交易所建立後,可能出現離岸交易的概念,中國老百姓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進行全球資産配置,可以買外幣保單,可以把人民幣保單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美國大都會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譚強認為,在市場活躍、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推動下,一定是有非常多的機會讓一些中小保險企業發展,使中國保險市場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壯大。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銀成是從業30年的保險管理者,他對於上海建設國際保險中心提出四個高地的思考。

  “首先應該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的高地,應該允許在上海地區進行更多的産品創新和實踐。”王銀成説,其二應該進行技術創新,所有可能的技術創新應該允許在上海地區,包括各大法人機構在上海的分支機構都應該賦予它更多的先行先試的權利。這樣才有可能創出更好的一條道路。第三點高地,王銀成認為應該建設管理高地。上海保險業管理上應該走在業內的前面,不管發展品質,還是發展效益、發展速度,都應該通過管理成效能夠體現。最後是建設人才高地。“保險業最終發展靠人才,如果沒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援和支撐,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的地位恐怕也難以持續的發展。”

  職業年金

  社會保障,一個千萬人日日談,夜夜談的話題。

  金維剛指出,中國現在正在走向全民社保的“新時代”。“3年前,中國就已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去年,我國養老保險發展非常迅速。這一年各項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的人數已經達到8.42億,覆蓋率超過80%。去年下半年,我們還開始啟動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目標要實現全民的社保。”預計到2020年,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10億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同時,商業保險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金維剛説,大病保險引入商業保險。2012年,國家六部委出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指導性文件,文件裏規定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延伸,在這一基礎上通過運用基本醫療保險的節余資金,向商業保險機構投保,建立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目前大病保險的覆蓋人數超過7億人,未來還將達到10億人左右,這也為商業保險承辦大病保險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機會。

  金維剛透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辦法即將出臺。去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的節余達到3.55萬億。“過去為確保基金的安全,國家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暫不進入市場投資,主要是存銀行和購買國債。過去多年來,養老保險基金99%都存在銀行裏面。購買國債佔的比例極小,整體上基金收益率比較低,去年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只有2.9%,低於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也很難戰勝通脹。”實際上過去積累的龐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處於貶值的狀態,而目前企業年均投資收益率超過7%,全國社保投資收益率超過8%。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擬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辦法。

  金維剛認為,職業年金會迅速興起將促進年金市場的蓬勃發展。我國正在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過去在企業年金髮展比較滯後,到去年為止只有7.3萬個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相比較全國有150多萬個企業來講是很小一部分。覆蓋的人數只有2000多萬人,佔企業職工總數不到7%,也就是説93%的企業職工沒有企業年金,現在基金規模也很小,不到8000億。

  金維剛表示,這種情況今年將會出現轉機。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把3700萬人納入養老體系,將會同步建立職業年金,所以職業年金會迅速建立起來並帶有政策強制性。一般單位都應該建立職業年金,一旦改革啟動,職業年金覆蓋的人數將一舉超過企業年金十幾年來發展的規模。

  三個轉變

  對於中國保險業,孫祁祥有很多話要説。

  孫祁祥作了對比,現在保險業在英國有300年曆史,很多發達國家都幾百年曆史,保險業必須從歷史角度客觀分析,中國老百姓對保險為什麼不太了解?

  “1805年,第一家英資公司在中國設立保險。2005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過中國保險200年的大會。我國説起來保險有20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幾經沉浮到現在才30多年時間,之前大家沒有什麼概念,讓一個只有30年保險歷史國度的老百姓,突然意識到保險對你的家庭和生活很有意義真的需要時間。”孫祁祥説。

  現在,為什麼一些保險公司提供的産品缺乏保障性?孫祁祥解釋,1995年的保險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定,保險公司管理規定要想開分支機構必須有一定額度的保費,這樣的政策實際上是希望大家趕緊把保費拉進來,才有可能開分支機構。很長一段時間裏,監管部門要求保險公司要有增長目標,需要去多拿保費,證明自己的實力,開設分支機構。

  孫祁祥説,哪一種情況來錢快?當然是保障得少,保障的保費低。1999年的上海,平安發售投聯保險的時候,為什麼一下子火了?就是我們資本市場的缺乏。

  孫祁祥總結,中國保險業有“五多五少”現象,即同質産品多,個性化産品少;綜合公司多,專業公司少;價格競爭多,服務競爭少;人員流動多,人才儲備少;機構增設多,市場培育少。“這是很多年前的問題,所以人才的培養從學校要做很多的努力。”

  對於保險人才的培養,孫祁祥認為,保險公司的人才培養有多個渠道,學校是其中之一,公司也是一個渠道,國外市場引進人才也是一個渠道。

  保險真正“頂天立地”要實現三個轉變。“從原來所謂的保費至上,轉向保障至上,從原來速度至上轉為效率至上,從原先的渠道至上轉為理賠至上。”孫祁祥説,西方有個形容,保險是賠出來的,只有發生保險事故之後,人家拿到了賠款,才覺得保險公司的服務好,産品就好賣了。

  本報記者 鐘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