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搬出大山斬斷“窮根”

  • 發佈時間:2015-06-25 00:29: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排排巴渝風格的“小洋樓”依山而建,街道寬闊整潔,醫院、學校、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居民生活井然有序……這是記者近日在位於大巴山腹地的重慶城口縣嵐天鄉場鎮看到的景象,很難想像這是一個西部國家級貧困縣的鄉鎮。

  2009年起,嵐天鄉啟動了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08戶1635人從生活條件惡劣的高山上搬遷到場鎮集中居住,佔全鄉總戶數的45.3%,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效益農業,搬遷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44歲的謝昌平以前家住嵐天鄉紅岸村。她説,當時從村裏到場鎮只有一條1米多寬的土路,走路最快也要1個小時,雨雪天氣根本不敢走,家裏有幾畝坡地,只能種點玉米、馬鈴薯自己吃,基本沒有什麼收入。

  2011年,通過政府補助和自籌資金,謝昌平一家4口搬遷到場鎮上,住進了二樓一底的“小洋樓”。她説:“現在看病、上學都方便,農家樂去年的收入有三、四萬元,鄉里組織大家種的核桃、板栗每年也有大約一萬元的收入,這麼好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是城口縣大力開展生態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集“老邊山窮”于一體,多年均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城口以“人口下山、産業上山、産品出山、遊客進山”為發展思路,探索出一條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與鄉村旅遊扶貧、特色效益農業融合發展的扶貧之路,讓貧困群眾“搬得動、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不僅是嵐天鄉,在東安鎮興田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樓”,搞起了鄉村旅遊。目前,興田村共有農家樂50多家,去年該村共接待遊客15萬人次,旅遊收入1500余萬元。

  48歲的村民馮永均説,2008年城(口)巫(溪)公路通車後,他家就從高山上搬遷到了公路沿線,2010年,在政府的幫扶補貼下,他通過貸款等方式投資近100萬元辦起了“大巴山森林人家”農家樂,去年純收入達40萬元。“活了這麼大歲數,從沒想到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的群眾選擇返鄉創業。47歲的興田村村民龍明安已在武漢打工10餘年,今年3月選擇返鄉創業,他通過各種渠道籌資100多萬元辦起了農家樂。龍明安説:“在外面打工很累,收入也不穩定,回來搞鄉村旅遊收入更高,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城口縣46個村實現整村脫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5.3個百分點,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681元增加到2014年的6491元,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城口縣扶貧辦主任王曉斌説,以往多是“輸血式”的就地扶貧,但城口山大溝深,農民居住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極高,扶貧款用在這些地區就像扔到水裏的一粒米,泡都不冒一個。如今將扶貧款整合起來實施扶貧搬遷,將其與特色産業有機結合,起到了“一遷活全局”的效果,是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將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既可實現貧困農戶搬遷致富,從根本上擺脫‘窮根’,又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王曉斌説,城口縣將進一步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尤其對特困群眾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讓更多的貧困群眾搬下大山奔小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