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農業注重食品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3-05 02:31:5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北京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於食品健康與生態農業提出了意見與建議,在這些代表和委員提交的議案、提案中,“食以安為先”被多次提及。相關領域的代表委員們將更多的關注點停留在了生態農業上,建言食品安全事件頻髮根源在於生産模式,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確保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並對以遵循自然規律、環保健康為主要特點的生態農業寄予了較高的期望。
專業人士認為,如何在發展農業、生産安全健康的食品、造福民眾的基礎上,做到不破壞環境、不污染環境,讓農業保持可持續發展,這是北京農業,更是中國農業需要探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農業標準園是抓手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北京已涌現出了一批生態農業的踐行者。初春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大孫各莊村擁有近千畝養殖、種植生態基地的野谷健康産業集團,走進園區蔬菜大棚,棚內別有洞天,一畦畦番茄綠葉、紅果相互映襯,黃板、藍板錯落有致、點綴其間;雄蜂花間飛舞,忙得不亦樂乎,據北京市農業局植保專家鄭建秋介紹,這些雄蜂替代了人工授粉,從而杜絕了人工授粉激素的使用;記者摘下一顆番茄嘗了嘗,酸甜生津,心中滿是春天的味道。
為什麼這裡的番茄口感香甜,味道這麼純正?記者決定一探究竟。據該公司執行董事夏雲清介紹,該園區以肉鴿養殖為核心,飼養肉鴿的落地糧來自於飼養的生豬和魚,將鴿糞、豬糞加入艾蒿、苦楝子等8種中草藥及生物菌,進行發酵和無害化處理,製造有機肥料,以增加肥料中的礦物質及碳元素,凈化並平衡土壤中的氮磷鉀,消除土壤中的病蟲害。
再加入集團生産的有機硒,用這種富硒肥料種植蔬菜及水果,同時讓植物秸桿及動物廢棄物進入沼氣池,並將沼渣、沼液再返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病蟲害,形成封閉的環保生態鏈,該迴圈農業的生産模式,杜絕了環境污染,從源頭保證了産品的安全,並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園區是北京市標準化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的一個縮影,“2014年起,北京市啟動新一輪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標準園建設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農業局副局長閻曉軍告訴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北京市農業局力爭通過3年的示範建設,建成一批標準化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通過嚴格水、肥、農藥的安全精準化管理,輻射帶動全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滿足農業生態的同時,為市民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産品和清潔的休閒環境。
據北京市農業局能源生態處處長王宇介紹,躋身示範園,要邁過高“門檻”。北京市在政策上對園區評價標準進行了詳細規定,引導綠色生態農業向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2014年,北京出臺了《種植業生態農業園區評價規範(DB11/T1098-2014)》,對種植業生態農業園區的生産方式、農藥肥料的施用、節水措施和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等方面進行了規範,考核合格的園區將被授予“核心生態示範園區”標牌,便於市民識別。對於核心生態示範園,將優先給予政策傾斜、資金保障、技術聚焦。
示範園帶動生態迴圈經濟
走進坐落在通州區永樂店鎮朵朵鮮生態蘑菇園,非常乾淨整潔,整個園區採用低碳、高效的迴圈經濟生産方式。生産過程沒有污染物,所有的廢料都可以回收或再利用。園區菌棒原材料利用農産品廢料,如:玉米稈、玉米芯、鋸末等。生長完畢的廢菌棒通過發酵可作為有機肥料,公司的廢菌棒主要供應通州區兩大有機肥生産公司。這些有機肥大大改良了農田的土壤品質,實現了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統一,促進人和自然諧調發展。園區日産鮮菇10萬斤,年産值約2億元;每年帶動農戶創收總額達到3000萬元。
在北京房山區的北京龍海務茲養殖場,記者看到場區乾淨整潔,糞污通過輸送管道,經發酵後轉化為沼氣和沼肥,沼氣用於園區能源,而沼肥作為優質有機肥料還于周邊的農田,田裏的蔬菜長勢喜人。
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鎮岳家營村食用菌棒加工車間裏,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備原料、填料、套袋、封口、裝箱……一條龍式的生産流水線秩序井然。2009年,大榆樹鎮岳家營村投入上千萬元添置了食用菌棒生産設備,發展林下生態迴圈經濟。據該村百物生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普通的80米長的大棚可以放5萬個菌棒,平均每個菌棒産出1.5斤香菇,價格在2.8-3元/斤,這樣一來,一棚香菇的收入就能達到20萬元,純收入至少也有七八萬元。”去年,該合作社收入達200萬元,帶動20余戶農民增收致富。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生態迴圈農業的優勢已經在北京很多區縣凸顯出來。“隨著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北京農業的多重功能得到充分彰顯。”閻曉軍表示,保障首都安全鮮活農産品的基礎地位形成了,北京農業為市民提供宜居、休閒生態景觀的重要作用顯現了,為農民朋友生産增收、持續發展的基礎功能豐富了,以節約資源為手段、以環境友好為特點、以持續高效為目標的特色鮮明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正逐步發展起來。
“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全面落實《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以節水富民、提質增效為目標,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城市與農村、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關係,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節水,調整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專業人士建議,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加大對新技術推廣運用的資金投入,加大生態指標考核力度,把耕地品質考核和生態發展指標考核納入地方部門考核制度體系;要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機制保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