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航空科普不能“一擺了之”

  • 發佈時間:2015-06-19 08:30:36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懷仁

  6月8日,筆者從某大型機場乘機飛往福州。在從安檢通道走往登機口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有幾個架子上擺放著許多實用的科普冊子,如《航班延誤常識解讀》《旅客安全指南》《航廈指南》《就這麼“檢”單》等,圖文並茂,設計精美,內容很翔實,讀來很受用。然而,很少有人閱讀或領取這些冊子。

  這讓筆者很納悶:是過往的旅客很少注意到還是大家不樂意讀?是冊子編得不夠好還是內容不實用?是這些冊子擺放的位置不對還是其他原因?在候機的3個多小時時間裏,除了筆者外,沒有一個人前去領取或翻閱這些科普讀物。

  不過,換個角度看,這樣一堆的科普冊子擺放著,的確是有點兒“冷冰冰”。特別是在“低頭族”越來越多的當下,在強調“網際網路思維”的今天,如此“一擺了之”的航空科普讀物受冷落也是著實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即使冊子本身的內容再好,缺少互動、缺少接地氣的渠道,航空科普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就沒有解決,還只是“自説自話”,還是一個巴掌在拍。

  以《航廈指南》冊子為例,其中的內容非常豐富,可謂是手機上的“機場”。只要旅客掃描二維碼,便可享受到許多服務:主動推送航班動態,查交通查天氣查服務,線上預訂餐飲……但問題是,不是這個冊子擺在這兒,也不是這個冊子上有個二維碼,就有旅客用,得想方設法讓旅客看得到、用得上才是關鍵。如果當旅客一進入該機場,機場服務人員就能及時提醒旅客在哪可以領取這些冊子,主動引導旅客掃描二維碼,這樣可能會更好。

  航空科普必須擺脫“一擺了之”的困境。在人們接受知識的渠道多樣化和資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真正使航空科普深入人心,就要強調“受眾意識”和“網際網路思維”,就要注重互動,對接旅客需求,説旅客想聽、愛聽的話,更要對接旅客接受航空科普的渠道,按照旅客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利用旅客能夠用得上的渠道普及相關知識,以便讓其真正發揮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