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化創新:旅遊一盤棋這樣下活

  • 發佈時間:2015-06-15 02:31: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一個曾經的“小漁村”,深圳沒有名山,作為一個新興城市,深圳也鮮有古跡。在這樣一片土地上要打造旅遊王國,確實難為了人們“無米之炊”的想像。而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僑城)30年來的執著創新,向人們展示了一場旅遊産業的高超棋局。

  近日,2014年全球主題公園遊客量數據報告發佈,華僑城以近3億人次的遊客量進入世界主題公園集團四強,領跑整個亞洲。5月14日,在中宣部召開的文化産業發展座談會上發佈的第七屆“文化企業30強”名單中,華僑城再次入選。此外,華僑城還是首批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首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很多人會問:在深圳,華僑城以什麼高招下活旅遊這盤大棋?或許,我們可以從華僑城“文化+旅遊”、“文化+科技”的定位中得到答案。華僑城董事長劉平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文化産業上的爆發一定跟創新連在一起。沒有創新,文化産業想成為一個經濟上可行的産業其實不容易。”

  升級擴張:打造創新之軀

  1989年,秦陵兵馬俑、黃果樹瀑布、成吉思汗陵等等幾十項中華歷史名勝突然“現身”深圳。這些大部分按1:15建造的文明縮影,引發起狂熱的觀眾潮。“一步邁進歷史,一天遊遍中華”,華僑城主導開發的錦秀中華的開業,開創了國內微縮主題公園的先河。

  開業第102天后,錦秀中華迎來了第100萬個遊人。收回全部8000萬元投資,錦秀中華僅僅用時一年半。錦秀中華的開建,掀開了華僑城文化旅遊嶄新的一頁。此後,1994年6月建成的世界之窗成為國內靜態微縮景區的大成之作。“世界之窗的全年利潤已突破2億元”。華僑城相關人員告訴記者。

  華僑城人沒有在初期開發的成功中沉睡。“在深圳這個缺乏名山名勝的城市,旅遊産品必須持續創新。”

  1998年9月,深圳歡樂谷建成開業,成為華僑城第二代旅遊産品——互動遊樂型主題公園的標誌。很快,歡樂谷創下全國主題公園入園人數的紀錄,多次入選亞太地區主題公園十強。

  2009年,一種全新的生態旅遊度假區産品形態再次出現——深圳東部華僑城。它在9平方公里山海間巧妙規劃大俠谷、茶溪谷、雲海谷三大主題區域,讓人們體會到生態動感、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等多項文化旅遊特色。

  創新,一直是華僑城對於“深圳速度”的實踐。僅僅兩年過後,華僑城最新一代的文化旅遊産品又強勢推出。2011年開業的深圳歡樂海岸,被譽為深圳城市文化會客廳,成為融匯主題商業、時尚娛樂、生態旅遊、商務度假等多元業態的城市濱海體驗空間和都市休閒目的地。

  在旅遊産品迅速升級的同時,華僑城也加緊了在全國範圍內的“跑馬圈地”。2006年,北京歡樂谷建成,這是華僑城開拓的首個區外文化旅遊項目。八年間,北京、成都、上海、武漢、天津歡樂谷相繼開業,歡樂谷成為中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的主題公園連鎖品牌。圍繞東部華僑城形態,雲南華僑城、上海華僑城、武漢華僑城等景區也相繼營運。據介紹,華僑城已在全國15個城市佈局,建成及建設中的主題公園和度假區達17個,在全國建有19個大型綜合開發區。

  從深圳灣畔的一片灘塗起步,華僑城打造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旅遊王國。

  文化主導:打造創新之眼

  在東部華僑城記者看到,憨態可掬的喜羊羊與灰太狼、高達八米的巨型摩爾、迎風而立的稻草人……動漫的氣息撲面而來。眼下正處於東部華僑城“動漫嘉年華”活動的舉辦期。

  “公司以前走的是‘旅遊+地産’的發展模式,但2011年創新了定位,那就是以文化為核心,以旅遊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開發運營商”。相關人員對記者説。

  在“優質生活的創想家”的品牌定位下,“創想文化”成為華僑城的企業文化。通過産業“文化化”和文化“産業化”,華僑城給旅遊注入了新的內涵。無論在錦秀中華、歡樂谷還是在東部華僑城或者深圳歡樂海岸,華僑城旅遊景點吸引人的最大亮點,無疑在其濃濃的文化特色。文化旅遊成為華僑城最響亮的名片。而文化創新,是華僑城從來沒有放棄的追求。

  1991年,華僑城推出第一台大型旅遊文化晚會《藝術大遊行》。自此,華僑城開始以景區為核心,進行文化演藝的模式擴張,探索文化産業融合和經營模式創新。2008年至2011年,華僑城先後在北京、成都和上海建造了獨立於景區的城市劇場。去年7月,華僑城聯合美國百老彙推出的《極力道》,顛覆了傳統的觀演模式。在這裡,觀眾可以零距離伸手觸碰到身邊的演員,舞臺、觀眾與表演者充分實現了無間隔互動。據統計,華僑城已累計推出超過60台大中型演齣劇目,演出6.4萬多場次,擁有千人以上劇場及表演場地25個,擁有近3000名演職人員,旅遊演藝規模居全國第一。

  走進今天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各種設計、畫廊、動漫、時裝、岩陶讓你感覺完全步入一個創意世界。在這裡,150多家創意機構,5000多名從業人員,支撐起一個龐大的創意文化産業孵化平臺。而令你想像不到的是,早在2004年,這裡還是一片舊廠房。2006年,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區正式掛牌,到2013年的時候,園區累計産值已突破80億元。

  去年11月9日,國內首只以文化産業為標的發佈的指數——華僑城文化産業指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這是華僑城將文化産業與資本市場對接的又一次積極創新。

  如今,華僑城已形成了文化旅遊、文化主題酒店、文化科技、文化演藝、文化節慶、文化藝術、文化相關産品製造七大業務板塊。華僑城除了擁有和管理多個文化主題公園和文化主題酒店外,還擁有和管理何香凝美術館、華夏藝術中心等多個文化藝術場所,並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了13個大型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如何在文化領域暴發?劉平春認為,其核心並非一定要做公園,而是“要用文化旅遊的觀點來整合消費領域,這會成為很大的市場機遇。”

  智慧夢想:打造創新之翅

  在挂滿了夢想卡的樹下,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獲送一盆多肉植物。在前不久深圳舉辦的文博會上,華僑城展臺迎來了眾多的觀眾。“夢想種植園”的推出,引起極大關注。

  “夢想種植園”是華僑城依託創客、創想和夢想的概念發佈的中國首個網際網路夢想眾籌平臺。在“夢想種植園”,參與者不僅可以成為“植夢者”而獲取平臺上他人的幫助,而且可以成為“助夢者”。

  “上線首日就徵集到了500多個公眾夢想”。華僑城相關人員對記者説,搭建該平臺目的在於實現利他、利眾的公共夢想,成就更多的“優質生活的創想家”。

  這正是華僑城把“創想文化”擴大到社會公益事業的一種努力,體現出一家文化企業的社會擔當。而早在2010年,東部華僑城就聯合高校創辦了全國首個以“低碳”旅遊學院,為低碳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實際上,華僑城的旅遊業發展方向一直緊跟著網際網路。如今,華僑城正著力打造“智慧華僑城”體系。該體系包含華僑城旅遊行銷管理平臺、景區無線WiFi全覆蓋、移動端應用等。比如,在園區內打造“智慧景區”,所有的公園全範圍覆蓋WiFi,而華僑城推出的App內容和公園內容相連接。這個統一的平臺可以把所有的旅遊景點放在統一的平臺上,消費者進入網點以後,可以了解所有公園的資訊和內容,安排出行計劃。

  通過華僑城智慧化旅遊資訊系統,遊客可以得到更貼心的定制化服務,從而獲得獨特而豐富的旅遊體驗。在市場前端,智慧華僑城幫助遊客從計劃旅行起,輕鬆滿足線上購票、智慧遊園、虛擬遊覽、會員特權、輕鬆分享體驗等需求。在運營後臺,智慧華僑城協助景區管理、後勤服務、綜合安防、分銷商管理、會員服務、精準推廣和線上客流管理,讓景區運營更加有序,並借助大數據提供貼心、便捷的服務。

  “借助智慧華僑城體系,華僑城將實現與網際網路的全面對接,全面提升旅遊業務的管理、服務和行銷水準。”

  夢想加上智慧,就能長出飛翔的翅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