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人“捕獵”,追蹤地溝油
- 發佈時間:2015-06-11 04:32:43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璽撼
2015年4月24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 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消息傳來,彼時在外奔波的鄭恩光立刻點開手機,翻看條款,搜尋期盼已久的字眼。當撥弄螢幕的拇指停頓在《食品安全法》第42條時,鄭恩光的心情,燦爛起來。
“食品生産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産經營者採用資訊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産經營資訊,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我們要的,就是‘追溯’這兩個字!”讓鄭恩光興奮的是,幾經沉浮,追溯概念終於名正言順了,這使得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成為食品生産經營者的法定責任。這對於已在食品安全資訊追溯領域精耕近三年的鄭恩光,以及他掌門的上海億人通信終端有限公司而言,不僅暗示了更多的商機,更是對他們“遠見”的肯定和激勵。
地溝油裏“淘”出真金
查看上海億人通信終端有限公司的企業註冊登記資訊,這家1995年成立、註冊資本達600萬德國馬克的中德合資企業,靠設計、生産電話機、機頂盒、寬頻設備、電腦等起家,其生産的某品牌電話機至今仍主導國內商務市場。很難想像,這樣“硬”的企業,在成立17年後,竟會和餐廚廢棄油脂,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地溝油”結緣。
不知是否有意,就連其使用了十幾年的門牌號,最近也開始向餐飲行業“示好”——從浦東川橋路500號搬到了同一條路上的777號,正好是上海話“吃、吃、吃”的諧音。
對於這種“突兀”的轉行,鄭恩光卻不以為然:“我們又不開飯店,只是捕捉、傳輸和分析餐飲業的地溝油資訊,所以本質上幹的還是通信技術這個老本行。”鄭恩光説,早在《食品安全法》施行時,公司就看到了食品安全資訊蘊藏的商機,《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産經營者“索證索票”,查驗所採購食品的合格證和供貨者的許可證,並做好記錄。可人工手寫的紙質臺賬事後難以核對追查,也不利於統計分析,且有很大的造假空間,因此一些企業就索性自己開發或購買電子臺賬系統,這是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系統眾多雛形中的一個。
不過彼時的億人依靠電話機等主營業務也能“吃飽”,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
2011年,隨著餐廚廢棄油脂去向不明、末端正規處置企業“吃不飽”的現象被曝光,地溝油的一筆糊塗賬,成了上海食品安全管理領域亟需補上的大缺口。此後近兩年,所有餐飲服務單位被要求安裝餐廚廢棄油脂處理裝置、“收油隊”經過整頓參加重新招投標後方可經營……但每天産生的地溝油是否全都進入了正規處置渠道?僅靠統計各個環節的手工臺賬,無法得出成竹在胸的答案。即使是電子臺賬,面對是否沒有可能作假的拷問,也難有百分百的底氣。
誰能夠設計一個體系,保證地溝油的資訊從産生到末端處置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岔子?監管部門向社會各界廣發“英雄帖”。
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億人,最早一批得到了消息,“社交方式變化迅猛,固定電話早已英雄遲暮,從食品安全資訊追溯開始轉型,對我們再合適不過了。”鄭恩光帶著億人這批餐飲業的“局外人”立刻著手進行地溝油電子化監管系統的研發,結果很快就拿出了一個點子——“刷卡”。餐廚廢棄油脂的産生、回收和處理單位各持一張全球唯一晶片身份認證的RFID卡,任意雙方必須刷一下卡才能完成交易,同時卡上承載的餐廚廢棄油脂資訊實現“無縫”傳輸。理論上,只要源頭産生的餐廚廢棄油脂數據是真實的,再多刷卡環節,到了末端處置渠道查詢獲得的數據仍將“毫發無損”。
而隨著手機應用程式的普及,“刷卡”甚至可以直接在智慧手機上實現,不再依賴專業的POS機。正是這種“簡單”的點子,讓億人賺了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的第一桶金。目前,滬上三成以上産生餐廚廢棄油脂的餐飲單位、18家回收單位與2家處置企業已經習慣“刷卡”,還有更多單位躍躍欲試。今年4月,億人獲得進一步認可——市食安辦、市綠化市容局、市食藥監管局共同發文,要求全市産生餐廚廢棄油脂的企業在今年6月底前實現資訊化,從而正式納入監管部門的電子化監管體系。
現在,每天電話不斷,鄭恩光和公司的其他負責人,也幾乎總是在路上。
“大數據”戳穿假數據
乍一看,“刷卡”似乎並不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鄭恩光也坦言,市場競爭激烈,這樣的模式模倣起來很快,只不過億人通信佔據了先機,未來要拼的,還是各家公司捕捉、傳輸、分析有關資訊的效率有多高、真材實料有多少。
什麼是真正的追溯系統?鄭恩光認為,必須實現三種功能。一種是讓下游掌握上游所有食品和相關供應商的資訊,這十分契合上海食品産業結構現狀對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的要求——2014年全市食用農産品總消費量在2100萬噸左右,其中七成要靠外省市供應才能滿足,在進入上海之前和之後,這些食品中的大部分還要歷經多道流通環節,導致只有跨省市、跨環節追溯,才能弄清楚食品的“身世”。
另一種是讓追溯到的資訊可以物盡其用,否則只是某一批次食品的供應商資質、檢驗檢測結果等資訊,除了應付監管部門的審查、證明自己履行了法定責任,再無價值,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建立的追溯系統是浪費資源。
最後一種,讓下游可以辨識上游資訊的真實性,就目前國內食品安全資訊追溯體系而言,這是一種變革,以往下游對上游提供的資訊只是採取“形式查驗”,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去辨別真偽,一旦源頭資訊失真,那麼看似嚴密的各道環節,反而成了幫助其傳播的“幫兇”。
拿地溝油試驗,億人開發出了餐廚廢棄油脂管理平臺,一個符合鄭恩光理想的追溯系統産品正浮出水面。除了可以看到刷卡企業實時産生、回收、處理油脂的來源、去向、種類、重量、含油比例,平臺還能實時匯總數據做出各種“報表”,可以比對上海、各區縣、企業在各個時段內餐廚廢棄油脂的回收量,進而對回收量發生異動或停滯的單位進行警示,供監管部門到府查驗作參考。
鄭恩光坦言,“刷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聯網模式,部分資訊還是依賴人工在手機上輸入,而不是全自動跟隨地溝油流轉,所以要依靠“報表”辨識資訊真偽。假設一家飯店上一年度刷卡資訊顯示月均産餐廚廢棄油脂1噸,而今年第一季度顯示月均供應給正規收運隊伍的油脂明顯減少,那麼飯店就存在調整菜係(減少用油量)或瞞報産油量進行地溝油私下交易的可能。
還有種情況是飯店從第一次刷卡開始就故意少報産油量,多出來的地溝油,可以在産油量“平穩”假像的掩護下進行私下交易。不過這也難不倒平臺,“我們已經建了上海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餐飲服務單位産油水準和特定時間段産油趨勢的數據庫。真實産油量有多少,飯店自己説了不算,數據庫會給出一個合理的數值範圍,明顯超出範圍的飯店經監管部門到府查驗,就知道數據有沒有‘水分’。”
追溯平臺沒人“吃虧”
對食品生産經營者而言,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一項新的法定責任,新的問題也隨之撲面而來:建設追溯體系的成本由誰來買單?可以預見的是,食品生産經營者很樂意通過抬高“可追溯”食品的價格,攤薄自己在追溯體系上投入的成本。
“這樣做是一種本末倒置。”鄭恩光認為建設追溯體系的成本,就該“羊毛出在羊身上”,作為食品的生産經營者,明示食品安全資訊天經地義,但近年來這種觀念卻發生了異化,似乎食品安全資訊成了消費者付錢才能看得到的“商品”。作為追溯系統的銷售者,億人既不是食品的生産經營者,也不是消費者,卻想“管閒事”,不僅不讓消費者為追溯體系買單,還企圖讓各個環節的食品生産經營者實現共贏。
“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追溯體系而吃虧。”對於具體細節,鄭恩光只暗示公司正在開發另一個平臺,將呈現食品安全資訊的衍生品,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資訊衍生品有很強的商用價值,可以吸引商家支付費用入駐平臺、投放廣告。
沒有人“吃虧”的食品安全資訊追溯平臺,令人浮想聯翩。早在兩年前,上海食藥監管部門就曾有參照大眾點評模式,建立一個食品安全綜合評價平臺的打算。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該類平臺得以商業化,市場前景廣闊。對於平臺內綜合評分居前的食品生産經營者而言,就代表著“食品很安全”,被消費者青睞的可能性更高,而以食品安全“高分”享有的商譽,在上游食品原料供應價格等方面的議價空間會更大; 對上游供應商而言,平臺則相當於一台優質客戶的篩選機,可以極低的成本找到理想的合作夥伴;對消費者而言,以各項食品安全指標評出的飯店,比起僅以口碑等“軟指標”分高下的飯店,自然要靠譜不少。
這樣的平臺,建設成本不會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要做的,只是偶爾“用腳投票”,去平臺上食品安全信譽好的飯店消費一下就行。與此同時,為了尋找商機,越來越多的食品生産經營者會帶著真金白銀涌入平臺,足以支撐平臺的正常運營。
鄭恩光和他的團隊現在卻並不著急。“這畢竟是一個關係民生的項目,我們不想做得太功利,當下要突出公益性,讓消費者零成本地用、充滿信任地用,還要用得舒服。”他説。
盛宴背後的博弈
除了《食品安全法》明確了食品安全追溯的相關法律責任,上海食藥監管局最近也透露,將和商務委、農委、法制辦等部門協同,依靠“雲技術”搭建上海食品安全監管和資訊服務平臺。平臺上,各監管部門將破解人為的資訊孤島,通過統一産品代碼,實現食品安全資訊的一碼追溯。同時,配合追溯平臺,《上海市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管理辦法》今年有望頒布實施,糧食及其製品、畜産品及其製品、禽及其産品、蔬菜、水果、水産品、豆製品、乳品、食用油、酒類等10大類食品和農産品都能通過該平臺追溯“身世”。
各種政策利好襲來,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産業,今年可能迎來一場盛宴。市場前景看好,億人卻並不滿足於研發地溝油電子化監管系統。鄭恩光透露,公司正在攻關一些監管部門明確要求實現追溯的食品種類,就連整個儀電集團都已經動員起來,集團旗下其他相關公司也有類似動作。
然而,僅僅手握一套食品安全資訊追溯平臺的開發技術,是難以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我們自己手裏得有核心的基礎數據,不能只做普通數據的搬運工。”鄭恩光所説的普通數據是食品在某個生産經營環節中的資訊,往往由上一個環節的食品生産經營者提供,只要是接受企業委託開發食品安全資訊追溯平臺的企業應該都能拿到;核心的基礎數據則掌握在政府監管部門手中,由於來自於監管領域,這些數據往往跨越了食品的多個乃至全部的環節,還能反映有無具體的食品安全問題,無論從真實性、完整性抑或效用上,都遠勝普通數據。
但眾所週知,受到相關法律規定的限制,大部分食品安全監管數據幾乎不向社會開放。而且對監管部門而言,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産業,目前仍相當於輔助監管提升其效率的工具,以這樣的地位,要和監管部門平等對話,商議數據共用,難度可想而知。可掌握不了核心數據,開發出的大數據,價值就會縮水。
“有段時間很苦惱,卻逼出了一套‘曲線救國’的方案,就是自己先把‘類監管數據庫’搭建起來。”鄭恩光透露,億人開發了一套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數據的管理平臺,瞄準的是上海食品藥品監管體系改革後,基層食藥監管機構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資訊管理方面的不足。借助管理平臺,基層食藥監管機構可以上傳和分析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資訊,還可以掌握自建快檢實驗室的企業的相關資訊,哪天某個菜市場某一批次的青菜農藥殘留快檢不合格了,又或者某批次豬肉檢出瘦肉精了,基層食藥監管機構都能第一時間線上獲悉。
這樣的平臺更大的好處,是既可以規避政策風險,又能掌握第一手核心數據,因為快檢數據不能作為行政監管的法律依據,只是作為進一步監管的參考,所以是可以被共用的,這正是億人的突破口。
不同於傳統的經營理念,網際網路思維追求合作共贏。鄭恩光説,未來的食品安全追溯資訊體系建設,缺了監管部門的參與肯定不行,希望能少一些數據的博弈,多一些透明公開,産業的蛋糕才會越來越大,在健全體系的倒逼下,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水準才會越來越高,“舌尖”民生的安全就會更加有保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