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重塑世界觀
- 發佈時間:2015-06-10 15:31:37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製造業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著巨大挑戰,承受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工信部部長苗圩日前對媒體表示。
從官方的表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製造業目前的處境。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佔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也不甘落後,印度在去年發佈“印度製造”戰略,將製造業作為立國之本;東盟國家也將成為中國製造業的最大競爭對手。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減,部分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已經開始將工廠遷到生産成本更具優勢的東盟和南亞地區。
來自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競爭迫使中國製造業更需努力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找準定位,實現轉型升級。專家指出,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1.0”向“世界工廠2.0”轉變(部分已在向3.0轉變),與此同時,中國的要素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1.0水準的競爭力。如果中國製造業能穩步升級將不斷提升其製造業實力;反之,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將會被其他國家“蠶食”。
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國務院日前公佈了《中國製造2025》報告。該報告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中國發展製造業的戰略方針和目標、戰略任務和重點以及戰略支撐與保障,給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演進指明瞭新方向。中國製造業必須放眼全球,重新定位。
中國智慧製造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慧製造研究所所長徐靜表示,為了更好地促進製造強國戰略的落實,建議與“一帶一路”建設進行對接,努力推動中國製造業“走出去”。
徐靜強調,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戰略的落地實施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下,將會大大提升製造業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徐靜認為,在政策導向上應支援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産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援企業在境外開展並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生産、實驗基地和全球行銷及服務體系;依託網際網路+開展網路協同設計、精準行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建立全球産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準。
同時,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實施將會對“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深化産業國際合作起到堅實的支撐作用。可發揮沿邊開放優勢,推動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製造業合作園區。徐靜稱,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産業合作由以加工製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行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以提高國際合作水準、創新加工貿易模式,並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加值鏈條,從而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打造“走出去”的新優勢
過去多年,中國製造不斷努力嘗試著“走出去”,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要想讓中國製造業更好地“走出去”必須有獨到之處,須理解發展中國家需要什麼?中國的競爭優勢到底是什麼?哪些産業“走出去”更有説服力?
那麼,如何構建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新優勢?工信部副部長劉利華日前發表文章稱,新時期推進中國製造“走出去”,必須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總體部署,加快從低附加值産品出口向高附加值産品及配套零部件出口轉變,從出口産品向輸出“産品+服務”轉變,從注重能源礦産領域投資向製造與能源資源並重轉變,從企業單打獨鬥向戰略協同轉變,從企業“扎堆”競爭向拓展多元化市場轉變,努力形成産品出口、對外投資和産能合作“三位一體”協同“走出去”的新格局,更加注重“産品+服務”走出去。
劉利華指出,中國製造業應當由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向輸出高附加值“産品+服務”轉變。這樣就必須圍繞國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優化出口結構,提高與出口産品相關的技術指導、維修保養、性能升級等增值服務比重。同時,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網際網路+金融、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推動中國製造從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産品設計、倉儲物流、融資服務等“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增強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快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在製造企業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整合應用,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個性化定制、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促進從産品貿易向服務貿易的轉變。
通過加快建設標準統一、開放共用的海外售後服務體系,確保為全球客戶提供便捷、完善的就近服務,從而提升“中國製造+中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