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網際網路+計程車切莫“削足適履”
- 發佈時間:2015-06-08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姑妄之言
6月1日,上海市出租汽車資訊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據悉,該平臺由上海市交委、上海市四大出租汽車企業和“滴滴快的”三方共同參與,該平臺可實現車輛和駕駛員身份識別、計程車輛運營狀態識別、提高車輛運營安全性等既定目標。另據媒體報道,杭州等多地的交管部門也在試圖搞自己的電召平臺。
就公共交通而言,其公益屬性不言而喻,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委託第三方公司經營的模式讓傳統計程車專營權的壟斷被打破,乘客能方便獲取想要的服務,司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但值得商榷的是本該由市場競爭形成的行業生態是否確實需要政府出手“重建”,處於“瘋長期”的網際網路“專車”會否因此一“鏟”而定。
事實上,交管部門爭相出手的意圖並不難揣測,一方面為傳統的計程車公司尋找新的出路,讓他們從利益的博弈走向利益的共贏;另一方面試圖緩解因網際網路叫車軟體興起而帶來的計程車與專車服務的緊張矛盾。
監督和禁止非運營車輛借助“專車”軟體從事營運活動無可厚非,但是回避計程車企業的暴利壟斷,單方面遏制滿足消費需求的創新模式,建立起一個屬性模糊的“第三方平臺”卻不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表現上看,第三方平臺居中調停,能同時約束和監督計程車企業和網際網路叫車企業,但是本已合作順暢的兩家企業真的需要這個“婆婆”嗎?或許對計程車司機而言,通過設立準入門檻使“受害者”變成了“被保護者”,但這種情況下,備受詬病的計程車行業的反思和改革必然會遲滯,多家官媒力破的份錢“堅冰”恐又將遙遙無期。
而且,對於消費者而言,無論是計程車還是網際網路叫車企業其實質就是購買一種運輸服務,多元化的需求必然會産生多元化的服務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打車軟體、專車等新興打車方式,必將逐步取代傳統的計程車運營模式,這一趨勢亦不會因相關部門的一紙禁令和計程車司機的抵制而改變。
以此而論,相關管理部門更應該做的是如何讓這個行業生態變得更加良性而不是把責任轉移給“二政府”以試圖推卸責任和化解尷尬。
可以想像的是,在 “網際網路+”的大勢下,與其結合的許多領域,必然會觸及傳統運作模式和利益結構。如果市場上每出現一種“不夠安分”的技術創新或運營模式,因為有爭議或不完善,管理部門都親自出手制定一套“標配”,組建一家“官商”,很難説不會扼制或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創業者的創新熱情。
説到底,真正的創新不是“管”出來的,不是一廂情願地扶持出來的,更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但這種“放”不應是放給“第三方”而是市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