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長劍截雲孤
- 發佈時間:2015-06-04 06:27:4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松柏
説起防空導彈,許多人都能津津樂道;而對將一生奉獻給防空導彈事業的于本水院士,知者就不多了。
5月26日,記者見到了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幕後英雄”,平和、安詳、可親,很難想像他從事的事業讓敵人聞風喪膽。
牢記身上的重托
一聊起導彈,于本水就格外來勁,“我從事防空導彈研製有56個年頭了,一刻也沒離開過。這麼多年,我有兩個體會:一是防空導彈技術複雜,攻擊高速高機動目標,要看得見、打得著、打得準很不容易;二是團隊作戰,導彈研製牽涉到各個方面,離開各單位互相協作,絕對是不可能成功的。”
説起導彈研製的艱苦,于本水至今記憶猶新。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從對“543”導彈的仿製開始。仿製之初,蘇聯撤走專家,又遇上3年自然災害,當時“吃不飽,有的人受不了餓,回家去了”。不僅生活上食不果腹,工作上也困難重重,單位只有1台電子電腦,彈道組只能用手搖計算器計算彈道……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于本水和同事們廢寢忘食、挑燈夜戰,經過無數次的演算、試驗、分析,“紅旗三號”終於在上世紀70年代末定型,成為我國第一型具有攔截SR-71高空偵察機能力的防空導彈。
“工作和生活條件這麼艱苦,您是怎麼挺過來的?”
于本水回答説,“我們這一代人是理想的一代、奉獻的一代,防空武器系統研製是一個艱巨而複雜的任務,沒有理想,沒有事業心和獻身精神,是完不成的。”
説起理想,于本水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1957年11月17日,包括于本水在內的數千名中國留蘇學生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聽著主席的教誨,台下的于本水熱血沸騰。
于本水坦言,“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這句話,他銘記一生,也影響了他一生。
1960年,于本水回到了祖國,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國航太科工二院從事防空導彈研製,一幹就是56年。這期間,于本水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紀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寶山”的誓言,自力更生、刻苦攻堅、腳踏實地、默默奉獻,在中國導彈研製的艱辛歷程中一點點地銘刻下屬於自己的烙印。
56年來,我國的防空武器系統也從仿製到自主設計,從中高空到低空超低空,從“陸”到“海”,一步一個腳印,如今已發展到第三代,築起了我國國家安全的“空天神盾”。倚天長劍截雲孤,報國縱橫見丈夫!這一把倚天長劍,亮出了鋒芒,可以報國縱橫了。
“我只是個帶班的”
儘管幾十年不為人所知,但在專業範圍內,于本水的名字可是響噹噹的,一有重大任務、緊急任務或者疑難雜症,總是第一個想到他。
上世紀80年代末,某導彈靶場試驗不太順利,用戶要求二院儘快落實解決方案。院長劉從軍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于本水,“老兄,請你出山,這個型號需要加強導彈總體!”二部主任陳定昌也想到了于本水,“導彈的問題,到于總那兒就到頭了,不要再問了。”
因為一個“小插曲”,讓基地總師吳克對於本水刮目相看。
在某型導彈定型試驗期間,導彈舵面“咣”地一下振動起來。現場有人給於本水打來電話,“于總,你的導彈不行了,振了。”打電話的人正是某試驗基地的總師吳克。接到吳克的電話後,于本水火速趕往現場。因為定型試驗期間,一旦導彈有不合格情況,定型結論中就算一發導彈失敗。
到了現場,吳克著急地追問,“于總,你看怎麼辦,導彈一測試,整個彈都‘振’起來了。”于本水查看産品後,斷定問題很可能出在已經變形的筒蓋上,因為筒蓋一旦變形後,動力學平衡被打破,在測試時産生了共振。他對吳克説,“吳總,這樣吧,你把這個‘帽子’拿掉,換個新的‘帽子’裝上。”
吳克的眼神非常疑惑,但還是説,“聽你的!”果然,裝了新的筒蓋後,再重新測試導彈,一切正常,不“振”了!吳克坐在那兒半天沒説話,最後由衷地感嘆道,“于總,您真行!我算服了。你們二院還真有兩下子!”
有人問于本水,“你主持的兩型導彈研製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于本水給出的答覆是,“注重團隊作風,發揮團隊的力量,我頂多是一個帶班的。”在談到隊伍的協同工作時,于本水總結道,“大家共同研製一個導彈系統,必須做到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在型號研製的幾十年間,總體和各分系統逐漸形成了可貴的信任和默契。”
2002年,68歲的于本水退居二線,將總設計師一職交給了比他小10歲的陳國新,他擔任該型號顧問,但他的心卻從未離開這個凝結著他多年心血的型號。
靶場飛行試驗,他親臨現場,幫助把關分析問題。
飛行試驗故障,他花了大量的心血,幫助型號隊伍進行故障分析和歸零……,最終,該型號成功交付,並得到相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如今,于本水院士已過耄耋之年,他殷切希望我國能夠借鑒國外“彈族化+智慧化”的思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防禦武器技術的發展道路。
先做人後做事
防空導彈事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帶來整個系統的失衡,最終導致失敗,無論其他環節多麼出色都於事無補。因此,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須團結、調動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完成事業。于本水也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
也許正因為如此,在許多人的眼裏,于本水是一個修養非常好的人。他豁達、寬容、樂觀、謙遜、嚴謹……,正像他的名字一樣,本色自然,靜若止水。
這並不是説他待人處世只一味地寬和。他對待事業、對待工作,絕對是一絲不茍的。從基礎課,到畢業論文,到工程實踐,他對學生們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而當學生成長起來,振翅從他的身邊飛走後,于本水又像是他們的良友。每當學生在技術上遇到棘手的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去請教他。而他也一定會從朋友的角度坦誠地為他們出主意,幫助解決疑難問題。
説起于老師,學生們充滿感情,用3個詞來形容他——嚴師、慈父、良友。
正因為如此,于本水的歷屆學生對他都非常尊敬,因為他傳授給他們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他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謙虛正直、豁達寬容的胸襟,這些不僅以言傳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以身教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植根于他們的腦海之中。
如今,于本水桃李滿天下,他帶出的許多碩士、博士和博士後正工作在科研生産第一線,其中包括多位總師和學術帶頭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