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理財 > 職場 > 正文

字號:  

遠郊大學城被指圈養學生 學校生活像小高中

  • 發佈時間:2015-03-30 07:40: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實習剛滿一週,夏蕾就把單位給“炒”了。

  她的理由很簡單:從地處遠郊的學校到位於市中心的實習單位,來回近4個小時的車程,實在是“累感不愛”。

  她的心裏很矛盾:若是在市區租房子,且不説租金較貴,脫離同學、逃離課堂的感覺很不踏實;可若是咬牙堅持,不僅路上會浪費大量時間,堵車、加班還會影響學校正常學習,甚至帶來獨自晚歸的安全隱患。

  “有説為了城市發展的,也有説新校園沒文化內涵的,還有説師生關係會疏遠的……”每當聽到有人討論大學城建在遠郊的利弊得失,夏蕾的態度一直保持著中立。但這一次,她“不僅怒了,還慌了”——與“外面的世界”脫節了,這種斷裂以後不知還能不能彌補?

  大學城周邊什麼都沒有,無法給學生實習實踐提供支援

  今年大三的夏蕾,就讀于貴州一所二本院校的新聞專業,學校位於貴陽市花溪大學城。大學前兩年,夏蕾一直認為,相比市中心的老校區,新校區“空氣好、校園美、硬體新”。

  可這次實習讓她有些慌了。學了快3年,到了“實戰場”卻寫不出新聞,面對採訪對象甚至會“呆住”;原本可以抓住這次機會好好“惡補”一番,最後卻因為現實困難不得不“主動”放棄。

  和夏蕾一樣,因為實習,成都某重點院校的研一新生黃玉對學校的怒氣也“爆發”了。

  在成都溫江大學城上學的黃玉,曾在市裏找到一份很滿意的實習工作。面試時,面試官原本對她挺滿意,可一聽她住在郊區,“每天上下班不堵車都得花至少3個小時” 時,臉色“唰地一下就變了”。面試官問:“如果晚上需要你加班,錯過末班車怎麼辦?你還是在市裏租套房子吧,不然這來回折騰多難受?”

  貴州師範大學大三學生湯媛認識一個讀電子工程的大四師兄。師兄正在一家工廠進行畢業實習,每天上班坐公交車要跨越“3個區”,光是單程就得兩個半小時。“我問他為什麼不在外面租房子,他説一方面是經濟因素,另一方面還得在學校查閱資料寫畢業論文。”湯媛説。

  在遠郊大學城讀書,不僅實習不方便,就連找兼職、參加社會實踐都很困難。

  夏蕾的室友李暢大二那年,想利用週末做一些兼職貼補生活,但在學校附近找了一圈,全是“洗碗”、“貼小廣告”這些零活兒,“均價都在一小時5元以內”。

  在鄭州大學校團委書記冀娟的印象裏,學校的老校區處在市中心,出行、交流、購物都十分便利,但“很是喧鬧”。而新校區位於鄭州西大學城,校園大,氣氛安靜空氣清新,“適合治學”。

  可和一位學生的談心改變了她對老校區的這分“偏見”。那名學生告訴她,自己在市區做兼職,每晚返校都要花上一個半小時,到學校時早就“累癱了”。

  經過了解,冀娟還發現,學校許多志願服務團隊在學校周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服務地點,只得“一次次來回奔波”。

  “學生都這麼努力,這麼有熱情,可學校周邊確實什麼都沒有,無法為他們提供支援。”冀娟説,鄭州西大學城周邊的企業不多,學生也找不著合適的實習實踐機會,但如今企業又十分看重求職者的實踐經驗,這對學生來説,實在辛苦。

  本該接觸社會的大學生,卻在大學城裏“被圈養”

  既然在大學城裏“兩耳難聞窗外事”,學生是不是就可以“一心只讀聖賢書”了?用夏蕾爸爸的話來形容,這種“世外桃源”足以讓孩子“沒慾望地”待在學校讀書。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把實習單位“炒”了之後,夏蕾“越想越不對勁兒”——遠郊的大學生活過得像在高中一樣“單純”,卻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也就沒了高中時那種精氣神。身邊的同學常常是一種“想出去又懶得動、想待著卻又靜不下來”的狀態,“生活惰性越來越強,學習能力直線下降,就像是被拴住一樣,有一種‘被禁閉’的錯覺”。

  生活在遠郊大學城的大學生,很多都有這種“小高中”式的大學體驗。雲南師範大學學生魏衛記得,2012年入學時,學校所在的呈貢大學城的地鐵尚未開通,從大學城坐公交車到市區,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需要大約1個半小時。於是,不少同學都慢慢習慣“宅”在學校裏,生活必需品、衣服等都在網上解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貴州某高校老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遠郊大學城裏的學生一般分三類:一類比較勤奮,他們會利用課餘時間主動出去找實習、兼職等,但問題在於,他們偶爾會因為交通、時間安排不當“被”缺課。而第二類則是惰性較強的學生,本來時不時就會曠課宅在宿舍裏面上網、打遊戲,現在“外面誘惑”少了,幾乎連寢室都不出了。“而第三類,是坐在課堂裏的,他們比較中規中矩,上課時也沒有太多積極性,但也不會隨意蹺課。我們巴不得他們能精神一點,就算是出去玩也好,至少感覺人是有活力的。 ”

  這位老師説,大學城裏大多都是二三本院校,學生在學習上的能動性原本就比較弱,更別提主動去參加和專業相關的實踐了,“住在大學城反而‘成好事了’,成天宅在宿舍,就像被圈養一樣”。

  夏蕾説,剛入學時,她還經常和舍友去貴陽市中心逛街,可慢慢地,都不愛出去了。大學城的學生,有的一兩個月都不出校門。

  誰來為孤島上的學生“搭橋”

  有學者曾撰文指出,遠郊高校在學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著安全、師生間交流、校際交流及社會實踐機會、就業資訊不對稱及應聘成本增加等問題。遠郊辦學雖然開拓了教育發展的空間,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在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方綱看來,遠郊辦學物理空間上的遷徙成功,不等於思想、教育模式的遷徙成功。他説,就連老師和市區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牽掛”。

  為了解決老師在新老校區來回奔波的問題,西南交通大學在新校區修建了條件非常優越的5個職工住宅園區。但這幾年,老師的“入住率”一直是個問題。他給出了一組數據,到現在為止,有近10%的老師沒有領取新房鑰匙;而在領取了鑰匙的房子中,進行裝修的比例只有50%;而按照物業統計情況來看,已裝修的住房中,只有25%開通了天然氣,“這説明老師的生活中心不在郊區,和市區有太多牽掛”。

  事實上,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了遠郊學生與社會脫節的問題,並試圖“搭橋”。比如,把將面臨就業的大四學生搬回市中心的校區、統一安排學生集體外出實習,等等。

  在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專職輔導員雷力看來,在社會實踐方面,住在大學城的學生確實比住在市區的學生的交通成本高許多。但對於大一大二的學生來説,課程會相對集中,是一個讀書儲備的時機,外出實踐的需求不會太多。大三大四時,學校會將課程減少,實踐的機會就會充裕許多。

  雷力認為,大學城條件相對艱苦一點,但輔導員、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一種氛圍,多引導和鼓勵同學往外走,“這需要老師更主動和熱情,把外面的講座、交流的資訊告訴他們。也許解決不了根本,但會有些改善”。

  冀娟希望,學校要為所謂的“孤島”搭橋,改變過去 “學生只需接受簡單教育”的觀念,“其實,學生如果能有那麼一點機會,都會特別珍惜,只要我們願意去給”。

  “搭橋也不僅僅是解決交通問題,大學城與城市中心文化之間的障礙,不是空間上的物理距離,更多是學生心理上的陌生感。這會讓學生從大學走向社會時,留下許多沒有填補好的空白。大學生只有把學到的東西用到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才能很快、很好地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夏蕾的老師王博説。

  聽到有消息説,升入大四後會搬回位於市區的老校區,儘管條件會差許多,但湯媛依然興奮,她計劃,從暑假開始找一家傳媒類公司進行實習。

  用她的話來説,大學生不僅需要靜下心來在學校學習,同時也需要接觸和了解自己將要走入的社會。“新校區確實條件很好,但我們最實際、基礎的需求不能忽視。遠郊大學和社會的距離,我們自己要主動去克服、彌補,當然也需要學校甚至更多的人來幫助。”(記者 諸葛亞寒 袁貽辰 應受訪者要求,除冀娟、方綱、雷力外,其餘採訪對象為化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