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五四先賢怎樣對待孩子

  • 發佈時間:2015-05-30 02:31:1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胡一峰

  ■桂下漫筆

  又要到孩子們的節日了。記得胡適曾經説過,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怎樣待女人,第三看怎樣利用閒暇的時間。那麼,胡適自己又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呢。這得從1919年談起,這一年,胡適的長子胡祖望出生。“升級”做父親的胡適寫了一首詩,題目直白得令人叫絕,就叫“我的兒子”。

  而詩的內容比題目還要白。詩曰:“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于你。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將來你長大時,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雖然是詩,但話説得很清楚,父母並無恩于子女,養兒教兒只是盡義務,自然不應也不能期待子女有什麼回報。這無疑是給了以父慈子孝為天理的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一記當頭棒喝。

  不過,這些想法並非胡適首倡。漢代的王充早就説過,“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後來,還有人把話説得更絕,“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用現在的話來説,懷孕不過是情慾衝動的結果,母腹不過是孩子暫時寄居的容器,孩子出生就好比一件東西從容器中倒了出來,從此就不應與容器再有任何干係了。這位高調宣揚父母于子女無恩論的高人,就是那個據説三歲時就知道讓梨的孔融,這是不是令有些道學君子大跌眼鏡呢?一千多年後的胡適,其實只是發揮了王充、孔融的思想而已。

  1919年,另一位五四大咖魯迅也探討了類似的問題。他在《今天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力挺王充、孔融。他説,社會代際更替乃自然現象,父母生兒育女不過是人類社會延續的“經手人”罷了,並無什麼恩義可言。不過,魯迅的深刻之處在於,他否認父母對子女有恩,並不是主張子女和父母應如陌路之人。相反,他覺得,人們所謂的“恩”,實質是把子女作為個人私産,內裏還是貪圖回報的念頭作怪。而只有擺脫了蒙著“恩”字面紗的利害考慮,才能回歸到代際關係的真正本質,這就是源於天性之“愛”。又只有以“愛”重塑代際關係,方能正確地看待孩子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魯迅是這樣説的,“往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以孩子為本位,就是要讓孩子像一個人那樣被對待,讓他一個人那樣去生活、去發展。而父母對待孩子,只應將天性之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後起之新人。

  我們知道,魯迅也好,胡適也罷,當他們做孩子時,深受傳統家庭倫理之束縛,而且,兩每人平均早年喪父,備嘗孤兒寡母、寄人籬下的心酸和窘迫。但是,賢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不讓後人複製自己的人生,在於身體力行地改變那些世人習以為常的錯誤觀念。當胡適和魯迅自己做父親的時候,他們沒有讓孩子複製自己的成長經歷,而是給孩子以充分的發展自由,去做一個獨立的人。

  胡祖望10歲離開父母,到蘇州去讀書。胡適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説,“你這麼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在信中,胡適語重心長地講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告訴孩子“志氣要放在心裏”,為人要謙和。他還嘮嘮叨叨地説,“不要買攤頭上的食物”“不要喝生冷水”“不要貪涼”“有病趕快尋醫生”等等,並説“這幾條都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忘記”,一片父愛,溢於言表。當孩子學習不用功,又沾染了一些壞習慣時,胡適有些失望和傷心,但他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反省自己“人道的義務”沒有盡到,並告誡妻子,對兒子總是責怪,這是錯的,應該以鼓勵的態度對待孩子,引他們向上向善。

  魯迅得子較晚,在寫完上面説的那篇文章十年後,他唯一的孩子周海嬰出生,才得以實踐“怎樣做父親”的想法。周海嬰説,很多人問過他,魯迅是否像三味書屋裏的壽老師那樣教育孩子,在家授課、檢查督促每天的作業、追問考試成績、教誦古詩古文、請家庭教師教孩子練書法或音樂等等,凡是世間的教子方,人們都希望得到魯迅的背書。令人失望的是,魯迅對海嬰的教育,卻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周海嬰説,自己小時候是一個“玩具破壞者”,凡是能拆卸的都要拆開看,經常把玩具弄壞,包括瞿秋白夫婦贈送的當時十分稀罕的進口玩具“積鐵成象”、魯迅買給他的價值22元的留聲機,甚至許廣平用的縫紉機,都被他拆卸過。叔叔周建人送給海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兒童文庫》和《少年文庫》,魯迅任由其興趣翻閱,從不指定篇目,更不要求記誦。魯迅寫信用印有花卉、人物和風景的中式信箋,並按收信人親疏不同選用,但海嬰卻經常要越俎代庖,有時魯迅覺得兒子所選不妥,但當海嬰堅持已見,父子二人僵持不下時,又多以魯迅的讓步而結束。

  我想,胡適、魯迅的做法不是溺愛,而是以平等心、尊重心對待孩子,以此塑造孩子平等待人、自重律已之心。距離五四已有近百年了,但面對孩子,我們依然要問魯迅那個問題,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怎樣做父母呢?還是用魯迅的話來回答吧。魯迅有詩曰,“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可謂是對以“愛”重塑代際關係思想的精當詮釋,不過,更重要的是,魯迅還説作父母的要“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讓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