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故鄉、母親與胡適

  • 發佈時間:2015-03-27 00:32:5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又是人間三月天,鶯飛草長的皖南,空氣中浸潤著萬物生長的甘甜,低山丘陵間稠密的山嶺連綿起伏,一些古老的村落鑲嵌之間,錯落的粉墻黛瓦,街貫巷連,起伏頓挫,仿佛流動的音樂。它們美得像一張張水墨洇染的山水畫,讓你感覺到純粹意義的地理給人帶來的驚喜與震撼。而我此行的目標即是畫中的古老而美麗的村莊——上莊,它因一代名人胡適而備受世人的矚目。

  歷史上績溪一直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徽州,“新安各姓,聚族而居”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自唐宋以來,徽州世系清晰的家族星羅棋佈,無論在傳統上還是在心理上,“籍貫”對於長年遠離故土的人們來説是一個極具分量的概念。與一方土地相聯的故鄉觀念是中華民族一種亙古不變的情結,也是古徽州文化源遠流長的不竭動力。

  在徽州人心目中,悠悠萬事,唯宗族為大。徽州人逃難,往往一副擔子,一頭挑的是宗譜,一頭挑的是小孩。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又號純夫,行名祥蛟)就是這樣一位挑著宗譜逃難的徽商。

  在胡傳的青年時期,績溪周邊地區備受太平軍的侵擾,他的第一個妻子就是在此期間為“維護自己的名聲”而死去的。胡鐵花後來幾乎用了15年的時間,投身到績溪以及家鄉的種種重建工作中。上莊的胡氏宗祠就是他主持重建的,他還是主管縣學重建的地方鄉紳領導人之一。1866年他再次娶妻,這個妻子在死前留給他三個兒子三個女兒。生於1841年的胡傳在不惑的四十歲立志報國,從1882年他得到第一次任命,直到1895年去世,他在各種崗位上為清朝盡責:作過墾荒、賑濟、戶口調查、地圖繪製、國際邊界勘測;作過學監、軍營和軍事防禦工程的巡查,在吉林、江蘇最後是台灣的省級部門擔任過要職,最後病逝于廈門。現在台東有以胡鐵花命名的鐵花路和鐵花州官紀念碑。從某種意義上説胡傳是一個具備領袖風範、精力過人並足智多謀的人。

  胡傳是在1889年告假還鄉的時候認識馮順第的,當時的她有著一條長及腰際的烏黑的髮辮,當她走路的時候,辮子在腰間款擺的健康景致吸引了胡傳,他第三次結了婚。儘管他們年齡相差32歲,經歷也相當懸殊,但他們之間真誠的感情使他們短暫的婚姻獲得了幸福,胡適便是他們唯一的孩子,胡適出生時,他母親是18歲,父親50歲。

  胡傳逝世時馮順第才23歲,她對丈夫的崇拜和敬愛使之竭盡所能,完全照他的遺囑去培養自己的兒子,讓“天資聰明”的胡適“讀書”,她對胡適説:“我這一生中只知有此一個完全的人,你不能跌他的股。”即不能丟他的臉。

  1891年出生在上海的胡適,隨母親回績溪上莊老家時不滿四歲,當他父親去世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要翻覆了!”這是一個幼兒最早感受到的心靈衝擊,從胡適自述中可見他非同一般的早熟。

  胡適幼年讀書的書房小而暗,只擺下一張書桌、一把椅子而已。然而就是在這裡,胡適完成了啟蒙教育,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基礎與追求方向。

  4歲胡適就被母親送進了私塾。那會兒,胡適太小,還要人抱到凳子上,課完了,再抱下來,看上去就像個沒有斷奶的小孩,可唸書上卻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別人家學費為兩塊銀洋,而胡適的母親付了六塊銀洋給先生,堅持讓老師按照胡傳的方法把胡適所學的經文釋義給他聽,因此胡適才能在很小的年齡就在儒學教育的標準經文之外自學了其他文獻,特別是像閱批《資治通鑒》這樣宏大的歷史著作。胡適在“自傳”中,曾以十分驕傲的口氣,提到徽州的漢學大師江永和戴震。胡適小時候讀的《小學》課本,就是皖派大師江永集注的。在西方思想家中,胡適最敬佩杜威,在東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戴震。加上其父胡鐵花是績溪有名的“治樸學,工吟咏”的學者,浸潤在績溪漢學的氛圍中,他的學術當然具有漢學的流風遺韻。胡適自幼就有演講口才,能把讀過的小説變成白話故事講給鄉鄰們聽,村人稱其為“小縻縻”先生。

  9年的家鄉教育,既有學校教育,又有家庭教育,還有自我教育,三種教育的合力,奠定了胡適人生旅途的基礎。

  胡適曾在回憶錄中説過:“我在家鄉受教育9年之後,一生在外地和外國度過,只有四次回鄉,欠母親撫育之恩和崇親敬族的債很多。”

  胡適在故鄉的童年不是在貧困中,而是在長期緊張的家庭關係和經濟焦慮的氣氛中度過的,又加上她母親面對整個大家庭的種種壓力,胡適與他母親之間感情上相依為命就不足為怪了。在胡適的記憶中母親是一個“婦人中的豪傑”,他認為“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兒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她用自己的行動把一種在個人對親戚關係中的節制與中庸的持久性的尊重傳給了兒子。“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激我的慈母。”

  胡適的故鄉情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母親情結,他赴美留學時來不及回家向母親辭別,就把辮子剪下託人帶給母親。是他的母親用愛帶給他一條通往知識的路,從而讓他見識了一個如此廣闊的世界。無以為報的他只好用婚姻來滿足母親的選擇,可見他將徽人骨子裏的“孝順”發揮到極致。

  洋博士胡適與小腳村姑江冬秀的婚姻曾被列為民國史上“七奇事”之一。96年前他們就是在母親的期許下舉行“中西結合”的“文明婚禮”的,時年27歲的胡適已經是一位一表人才、風度翩翩的洋博士和北大最年輕的大教授了,大喜之日,胡適親寫婚聯。一為:“舊約十三年,環球七萬里”,二為“三十夜大月亮,廿七歲老新郎”。胡適的婚禮是陽曆12月30日,其實新娘江冬秀更比胡適大一年零九天。胡適在《新婚雜詩》中這樣提到:“記得那年,你家辦了嫁粧,我家備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這個新郎!這十多年來,換了幾個帝王,看了多少興亡。銹了你嫁奩中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樣,更老了你我人兒一雙——只有那十年陳的爆竹,越陳偏越響。”

  在人生命中,婚姻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罷了,能夠用婚姻博取母親的欣慰難道不是一個人子應盡的孝道嗎?説胡適違心也罷,説胡適軟弱也罷,在“孝順”的冠冕下,胡適竟然意外地得到了“好名聲”,所以説付出與回報是會均衡的。

  後世人們這樣評價“智德兼隆”的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童年生活過的故居裏有十塊蘭花雕版,清一色蘭惠為主體的圖案,雕筆流暢,鏤刻精細,栩栩如生,滿堂溢香……

  “珍重韶花惜寸陰,入山仔細為君尋,蘭花豈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賞音”“蘭為王者香,不與眾草伍”“愫心底事甘寂寥,畢竟空山位置高”。

  是蘭花對胡適的知遇,還是胡適對蘭花的賞遇,總之他們彼此神交已久,這些立意高遠的詩句和圖案刻在了幼年胡適的心裏,使之擁有獨立、自由不與眾伍的人格。

  胡適是個極其複雜的人物。“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這幅對聯本是胡適作了送給錢君陶先生的,後由錢先生寫了還給胡適故居,真是太合適了。

  胡適的徽州情結,不僅是中國士人看中籍貫的“畛域觀念”,更重要的是胡適思想學術的源。

  他一生中一直以“徽駱駝”而自豪,在留美學習時,天天用家鄉土話背詩,胡適曾説:“把我的骨頭燒成灰我還是一個中國人。”胡適晚年經常説:“徽州話是我的第一語言。我小時候用績溪土話念的詩,現在也只能用績溪土話來念。將來我如有功夫來寫自己的傳記,要用很大一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背景。”這樣的話語讓我們嗅到了蘭花的鄉愁。

  迢迢山水,鄉關何處,通過這些話我們可以感受到胡適先生那越到暮年越縈繞於心的鄉情和家族觀念。

  傳説胡適祖墳的形狀像一把太師椅,正對面的那座山峰名為筆架山。這神秀山水養育了一個胡適的精靈。

  (作者為漫遊家文化創始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