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普如何“該出手時就出手”

  • 發佈時間:2015-05-29 01:31:0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致辭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坦言:“科普是科協的職責之一,是我們的主業,但我們該出手時沒有出手。”隨後各相關媒體紛紛引用上述言論,談及科學家參與科普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如果以“科普”和“出手”為橫縱坐標,我們可以看到四個象限,分別是:該出手時出手,該出手時沒出手,不該出手時出了手,不該出手也沒有出手。所謂“術業有專攻”,讓擅長的人和機構做擅長的事,正因為科普是科協的主業,才有了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呼籲。但是該出手時卻未出手,這個問題該怎麼破呢?

  探討這個話題必然繞不開科學家參與科普,但是“應不應該”與“願不願意”是兩個問題。社會各界都對科普的重要性有所認識,《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臺可以看作是對科普重要性的體認,眾多科學家也在奔走呼號,“重視科普”。韓啟德主席在致辭中多次提到《星際穿越》,無外乎是強調熱點和焦點話題是開展科普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公眾的關注度較高,對相關資訊的需求也比較旺盛,其傳播效果也較好。但是很多時候科普卻出現了“失語”和“缺席”的狀況,那麼是什麼讓科研人員不願意呢?這其中既有主觀上的“不願”,認為科普是“小兒科”,“二三流科學家才做科普”;又有客觀上的“不願”,科普並未被納入考核體系,最終的考核還是要看申請的項目,看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等。科普耗時耗力,結果卻得不到認同,往往會打消掉很多人的熱情。當然這其中還有部分原因在於科學家不是“機會主義分子”,他們不善於抓住有利時機開展科普工作;另外一方面媒體對此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難免有一些科學家的發言被媒體斷章取義,這種做法“灼傷”了一些原本熱情滿懷的科研人員,因而在熱點和焦點話題出現的這個風口浪尖上最保守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

  “該出手時就出手”是科學共同體盡了本分,但如果“該出手時未出手”呢?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讓科研人員願意且值得“出手”,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科研人員做科普的渠道是暢通的,唯一欠缺的是科研人員做科普的意願。當然這種意願還要有機制或者制度的維繫,將科普納入考核機制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其次,讓科研人員敢於“出手”,對媒體科技傳播的作用再思考。傳統上我們傾向於認為媒體是科普的二傳手,但是實際上媒體也會對科學話題進行建構。科學共同體與媒體的通力合作可以“打造”一些科學話題。而將“把關”的角色讓渡給媒體這個“第四權”,能使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公眾的代言人,負責為公眾遴選出及時、準確的科學資訊。同時,重視科學文化建設。公眾因為對某些事情的不信任會遷怒到科學和科學家,而科學家在科普的過程中並沒有有意識地區分科學事實和基於價值的判斷,公眾的某些決策往往都是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科學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科學文化在重塑公眾的信任方面應該有一席之地。

  破解“該出手時未出手”的謎題不僅僅是科學共同體的分內事,同時也是全社會需要努力的目標,對科普的價值給予認可並創造一個寬容、理性的社會氛圍,讓科研人員願意“出手”,敢於“出手”,值得“出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