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門大學重科普 南疆少年愛科學

  • 發佈時間:2014-12-19 01:32: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杜向武

  公眾的科學素養高低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體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水準,而青少年的科學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公眾科學素養水準。因此,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已成為廣大社會所共識。然而,目前我國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卻不盡人意。尤其在邊境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更是困難重重,一是科普資源短缺、二是科普師資缺乏、科普形式單調、科普內容乏味、科普教育不能持續等。身處邊疆地區的南疆國門大學——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自2009年升本以來,以“邊境地區物理教師培養教學團隊”這一廣西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學科教學團隊為核心;以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興華科學探究館”為依託,不斷研究和探索,打造了高師院校、地方科協、教育局和中小學“四位一體”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並不斷實踐和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實踐中創新

  探索青少年科普的新方式

  一、分析形勢,明確邊境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科普教育改革實踐的指導思想

  從2004年起,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就有意識地在每一屆物理師範生開展教育實習期間,在實習學校開展以“趣味物理實驗表演”為主題的課外活動。但是,那時只是為表演而表演,還沒有意識要打造成常規性的科普活動。直到2009年,學院經過認真分析當時的科普教育的形勢和發展趨勢,結合邊遠地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現狀和特點,明確以“以趣味性為主題”,以“科普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理念為指導思想,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改革探索。

  二、整合資源,探索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踐

  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科普資源,為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廣西民族師範學院以“邊境地區物理教師培養教學團隊”這一廣西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學科教學團隊的成員為骨幹成員,以中小學教師和物理師範生作為一般成員,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踐團隊,大力開展科普資源開發。結合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與廣西師範大學聯合創建的廣西物理與科學學科教師教育創新示範平台資源,建設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興華科學探究館”,將探究館作為崇左市中小學科學、科普教育的資源中心。採用“走出去”的方式,組織物理師範生將這些實驗資源帶到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從而將探究館資源輻射到崇左市廣大邊境地區中小學。

  三、調整思路,培養青少年科普教育師資力量

  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關鍵是師資的培養,為了培養優秀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師資,廣西民族師範學院以“將物理專業師範生技能培養與到中小學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思想為指導,對在校物理專業師範生進行培訓,增加相應課程,培養相應能力,使之成長為一名既能勝任物理教學工作,又能勝任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教學工作的教師。經過認真分析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新特點、新趨勢,明確將指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科技製作能力、表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作為今後一名優秀科普教育師資的必須具備的能力結構。

  根據能力結構對師範生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調整師範生課程結構,增設相應的課程以培養師範生相應的能力,讓他們提高師範生技能的同時也提高科普教育教學的能力。首先,開設《科學探究》培養物理專業師範生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其次,開設《自製教具》綜合實訓課程進一步強化物理專業師範生科技製作的能力;最後,開設《趣味科學實驗設計、製作和表演》綜合實訓課程培養師範生設計、製作、表演和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能力,同時也在向學生傳遞“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科普教育理念”。

  四、打造團隊,構建高師院校、地方科協、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學四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

  科普教育能否持續、有效的開展,首先看科普教育組織模式,其次看科普教育的主題和內容,最後看科普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為了改變當前青少年科普教育“一頭熱,一頭冷”、科普過於形式,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局面,廣西民族師範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構建了“高師院校、地方科協、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學四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首先,將《趣味科學》這一青少年的特色科普教育當作中小學的校本課程;其次,由高師院校、地方科協、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學四個層面共同建設該校本課程,高校教師和師範生負責青少年科普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師範生負責科普教育校本課程的教學,地方科協和教育局負責組織協調,中小學作為示範點,負責課程教學管理和組織;最後,四個層面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共同打造青少年特色科普活動項目。

  培育和孵化

  打造青少年科普的新成果

  一、學生的能力和意識大大提高

  首先是科普資源開發的能力大大提高。2012年學生開發的趣味物理實驗教具在第七屆廣西中小學教師自製教具比賽中獲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優秀獎十一項。目前學生已經養成了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自製教具的好習慣;其次是學生的教學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學生每次參加的全區高校師範生教學技能比賽都獲的很好的成績,2009年獲一個三等獎,2011年獲一個二等獎,2014年獲一個一等獎和一個三等獎;最後是學生開展科普教育的意識大大增強。師範生由於從大一開始就參與到學院的師範生技能培養和科普教育的改革實踐當中,經過4年的磨練和熏陶,重視科普、參與科普的意識都大大增強,積極投身到青少年科普的行列中。如2010級的唐啟濤同學,假期回家對當地的小學生進行科普表演,得到當地村民的高度讚揚。

  二、培養了一大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師資

  師範生通過長期參與到青少年科普教育創新模式的改革實踐中,已經成長為優秀的科普教育教師。他們畢業後除了能勝任教學外,還能獨立開展科普教育的教學活動,有的畢業後把科普教育當做自己的工作。如韋乃銀同學2013年畢業後作為特崗教師在廣西大化縣一個小學當老師,現在他一直在他的學校裏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又如2010級的羅黎陽同學,他現在雖然還有一個學期才畢業,但由於他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的特長很突出,目前廣西田陽高中已經他招聘為正式老師,專門從事綜合創新實踐教學。2010級的陸岸香和李振培兩位同學也分別應聘到柳州市六中和貴港江南一中開展綜合創新實踐教學。

  三、建成了一支優秀的科普資源開發與教學研究團隊

  經過多年的實踐,目前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已經形成了一支專門從事青少年科普資源開發與教學的研究創新團隊,團隊多年來一直以“課內、課外相結合”、“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思想”,結合學生的知識水準和認知特點開發趣味科學實驗資源,這些項目在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首先,組織骨幹成員開展“基於中小學生科學學習心理的實驗教學研究”的理論探索,從學科課程教學的內容中選擇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驗資源,並獲得豐富的成果。目前已經發表了二十篇文章,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2篇,《從物理學習的認知過程看物理實驗研究》等三篇文章分別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3篇。其次,以這些理論為指導,帶領師範生製作了一大批趣味科學實驗資源,目前已經開發了42個實驗項目。

  四、與科協、教育局和各中小學共同打造的以“趣味科學”為主題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一)2011年組織學生開展的“趣味科學實驗表演進校園”獲得“廣西科協特色科普獲得獎”;2012年5月組織學生開展的“趣味科學實驗表演進邊疆進校園活動”獲2012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廣西活動優秀項目獎”;2012年10月學生在崇左科協帶領下,深入邊境地區中小學開展的“趣味科學”校本課程主題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日優秀特色活動”獎。

  (二)2013年在崇左科協的指導下打造以“趣味科普校園行”為主題的《趣味科學》校本課程活動,在崇左市的寧明、憑祥、龍州、大新、天等及江州區等6個邊境市縣十幾個中小學開展,參加活動的中小學生達1萬人,活動效果很好,受到了廣大中小學教師、學生的熱烈歡迎,同時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廣西日報、廣西新華網、崇左日報、廣西科協網站、崇左科協網站及各縣市的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目前該活動在整個崇左市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當前,該活動項目已經成為崇左市“廣西科技活動周”和“廣西十月科普大行動”的固定項目。

  (三)由於多年來對青少年科普教育改革獲得豐碩的成果,2013年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興華科學探究館被評為“廣西科普教育基地”、“廣西高校科普資源開放站點”;2013年學院團隊申報的《以地方高校為主導的邊遠地區青少年科普教育創新示範平臺的構建》獲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立項項目。

  (四)將物理學師範專業學生技能培養與青少年科普教育師資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改革獲政府肯定。多年來,由於廣西民族師範學院一直將物理專業師範生技能培養與青少年科普教育師資培養相結合開展師範生實踐教學改革,獲得了豐碩的成果,2012年學院團隊申報的《強化實踐教學,培養邊境地區優秀物理師資》獲得了廣西高校自治區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雖然“高校、科協、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四位一體的邊遠地區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已經建立,共同打造的《趣味科學》特色青少年科普教育品牌獲得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反響熱烈,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高漲,但在熱熱鬧鬧的場景背後還是隱藏著一些問題,如個別學校,學生人數過多,所以科普教學活動只能安排在操場或大教室或禮堂進行。由於教學中沒能讓每個學生都製作,表演,所以每次活動後學生都意猶未盡。因此,如何在這種學生比較多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動中盡可能多的落實“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思想,值得繼續深入研究。

  (作者係廣西民族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