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奇跡”與不完美的命運
- 發佈時間:2015-05-29 01:31:0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又是一位巨星隕落。約翰·納什,一生內向而孤僻,長期與精神疾病抗爭,最終因交通事故辭世。納什所取得的科學成就令人讚嘆,而他所歷經的曲折探索亦令人唏噓。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因素,在不完美的命運下鑄就了“納什奇跡”?仔細梳理納什的生命歷程,筆者認為有三點頗為重要:
首先是包容。包容是維繫自然界運作的基本法則,同樣也是一流人才涌現的必需條件。1916年,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即提出“相容並包”之口號,所聘教員當中,既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亦有辜鴻銘、劉師培等封建王朝的遺老遺少。正是“相容並包”和自由研究的氛圍,造就了民國時期北京大學人才輩出的局面。
反觀納什,剛剛邁入而立之年,就罹患重度的思覺失調症,妻子被迫與其離婚,麻省理工解除教職,菲爾茲獎也失之交臂……外部世界諸多的不包容接踵而至,在如此逆境下,他得到了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接納還有前妻生活上給予的照應。
從一個側面看,天才與瘋子僅有一線之隔。科研人員在探討“威廉斯綜合徵”時就意外地發現,人類的數學、音樂天賦,其實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同樣的基因失序也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等疾病。納什在患病期間,也曾被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面對來探訪的同事,納什説:“如果我不變得正常,他們是不會讓我出去的。可是,我從來沒有正常過啊……”從某種意義上説,倡導包容就意味著抵制同化,把瘋子變為常人的欣慰,可能也等同於對天才淪為平庸的惋惜。
其次是承認。美國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認為:“承認是科學王國的通貨。” 對於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最好的獎勵就是科學共同體的承認;對於一名身患重症的病人而言,最好的藥方同樣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承認。在最孤獨和惶恐的日子裏,納什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安排的一個研究員的閒職,這對於彼時的他來説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認可。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納什開始與幻聽症抗爭,逐漸從瘋癲中甦醒,依靠意志實現康復。
納什的例子説明,對於行將就木的廢人,承認他的才華,給予他發揮優長的平臺,可能産生如枯木逢春的再造之功。正如一位普林斯頓的異常心理學教授所説,“納什不借助藥物治療而康復的案例引起了許多精神病學家的興趣。……在我看來,真正治好納什的也許不是他過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榮譽。”20世紀70年代以來博弈論的發展,讓納什聲名漸隆。而在1994年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他似乎一夜間開朗了許多,簡直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再次是時間。一個科研工作者,從他選擇科學作為職業的時候開始,受“不發表即死亡”的生存法則約束,就要與時間展開畢生的博弈。中國著名科學計量學家趙紅州認為,科學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比任何一種物質生産勞動都更需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創造力。在人的一生中,總有一個記憶力方興未艾、而理解力運若轉軸的時期,即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區”。研究發現,這個科學創新的最佳時間是22—45歲。
與愛因斯坦類似,納什的成功也源自於早年的高水準創新研究。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完成博士答辯,提出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正是“納什均衡”,奠定了他在當代博弈論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也正是得益於“納什均衡”,讓身心陷入困境的納什,重新返回學術研究的中心,在70、80年代的數學、經濟學、政治學乃至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納什的名字開始活躍起來,這些成就幫助他最終榮膺諾貝爾獎的至高榮譽。
從時間的維度來審視發生在納什身上的奇跡,可以得出兩點啟示:一是科學研究要抓住關鍵的時間節點,作家張愛玲説“出名要趁早”,突破性的創新成果同樣應當儘早實現。二是科學研究不必圍繞當前最時髦的、最熱門的方向展開,一味地追逐潮流並不可取,而是應當和愛因斯坦、納什一樣,做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研究,換言之,也就是開創領域、引領潮流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成果一經發表,就絕不會被時間所遺忘,而是被作為經典世代流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