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堅守“忠良”的國際大糧商
- 發佈時間:2015-05-26 18:16:0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張鐘凱 郭信峰 于文靜)“想像一下,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的某個河流上,有我們的港口,廣闊的潘帕斯平原、富饒的糧食産地,有我們的碼頭,通過我們的物流渠道,可以順利地把糧食運回中國,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這是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對中糧未來發展的一段暢想,實際上,這家有著66年曆史的中國食品巨頭一直向著國際大糧商的目標不斷邁進。
日前,作為中國首批央企改革的試點,中糧集團和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同成立中糧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打造國際農業投資平臺。
就在去年,中糧並購了香港農産品、能源産品、金屬礦産品全球供應鏈管理公司來寶農業公司和荷蘭農産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尼德拉公司,順利在南美和中歐紮根。
並購後,中糧資産超過610億美元,倉儲能力1500萬噸,年加工能力8400萬噸,年港口轉机能力4400萬噸,年經營量1.5億噸,同時還擁有包括種植、採購、倉儲、物流和港口在內的全球生産採購平臺和貿易網路。中糧海外營業收入將逐步超過國內業務,實現産業鏈全球佈局,正式開啟打造國際大糧商之路。
作為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企業,近年來中糧已基本完成從單純的食品貿易,向集食品生産、加工、儲運、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新”企業的轉型,但一直以來,作為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食品生産企業,中糧始終奉行“忠於國計、良於民生”的企業精神,致力於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也一直堅守著食品安全的品質良心。
中糧的國際化步伐反映了中國近年來糧食供給情況的變化。據中糧總裁于旭波介紹,近10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供求狀況明顯改善,但仍處於緊平衡狀態,不同品種自給率差異較大。
“消費結構升級是驅動需求增長的直接原因,水土資源約束對未來中國糧食增産形成很大挑戰,同時受農業生産效率低制約,未來消費結構升級將繼續給糧食安全帶來較大壓力。”于旭波説。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在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看來,除了研發增産,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發展自由貿易是解決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中糧早在1980年就在海外設立分公司和辦事處。如今,中糧的資産和機構分佈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業務運營點超過600個,在五大洲均有佈局。
“我們希望通過海外收購建立起來一個國際網路,能夠有效地進行採購,使得全球的糧食市場更加高效,更加有序,造福生産者,造福消費者。”寧高寧説。
日前,中國公佈了“一帶一路”願景和行動方案,成為未來中糧國際化的重要指引,中糧將以開放融合的心態,加快構建國際貿易網路。
在於旭波看來,在中糧國內通達農産品貿易物流、下游完善的品牌業務佈局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海外佈局有利於拉動中糧在國內市場的産業鏈,同時也能通過投資加快當地生産設備和管理方法等的轉型升級、促進就業等方式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需要。
作為食品企業巨頭,中糧一直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全産業鏈的管理和生産模式確保産品的品質安全和優良。
2009年,中糧提出打造覆蓋原料進口端、生産加工過程、産品出口端的全産業鏈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如今圍繞相關方管理、可追溯體系、檢驗檢測、績效評估等建立了17個子系統,配套800多條相關管理規定和方法,覆蓋了中糧集團米、面、油、糖、肉、奶、茶、酒等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同時制定了嚴格的檢查和評價標準。
與此同時,中糧還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入國際領先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與方法。2011年,中糧作為中國食品生産企業的代表,成為“全球食品安全倡議”國際組織的董事會成員,不僅學習到很多國際同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同時讓世界了解到中國政府、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措施與決心。
據于旭波介紹,中糧集團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裏,在食品安全體系上的設備投入、技術投入、團隊投入等投資了至少5到10個億。
“我們始終認為,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捍衛食品安全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旭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