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 資産證券化時代已成事實

  • 發佈時間:2015-05-18 09:02: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

  上周銀行領域重磅消息眾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條是週三國務院常務會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規模,另一條是針對個人和企業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也將很快落地。

  5000億試點規模公佈兩天之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正式公佈了個人車貸和房貸作為基礎資産的證券化資訊披露指引。這一節奏,顯然有將資産證券化試點進一步推向縱深的考慮,不管市場有關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後續將與資産證券化結合起來的傳聞是否屬實,資産證券化的時代走到我們眼前已是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政策在5月10日降息之後不久公佈,對於利率市場化改革亦是必要而且及時的配套。如果在資産端不能打通這扇門,那利率市場化後負債端的壓力就將直接影響銀行的放貸意願,這對中國這樣一個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來説並沒有益處。從政策的配套推進來看,利率市場化和資産證券化也一直是雙生雙伴——2013年7月央行正式放開貸款利率上限管制之後一個月,從2011年起恢復但一直步履維艱的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就迎來了試點擴大的消息。

  筆者收集的數據顯示,2014年市場共發行66單貸款證券化産品,金額近2900億元,超過2005年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開始到2013年全部發行額總和。央行副行長潘功勝週五披露的數據更顯示,自2005年試點至2015年4月末,金融機構共發行112單信貸資産支援證券,累計近4500億元,餘額近3000億元。

  但這一規模,相對中國接近90萬億的人民幣貸款餘額來説,依然只是杯水車薪,更遑論每年新生成的8-10萬億人民幣新增信貸。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吹風會上給出的參照對像是美國,其資産證券化餘額達到10萬億美元,相當於60多萬億人民幣。毫無疑問,未來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轉變的意義也將是巨大的。

  當然目前來看,商業銀行還有一些時間去適應這一轉變。最近一次降息沒有直接放開存款利率管制上限,亦有其他方面配套尚待落地的考慮。上週五,市場傳出針對個人和企業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也將很快落地的消息,其中個人起點為30萬,企業起點為1000萬。這一消息,堪稱上周第二條行業重磅。

  這一政策落地之後,商業銀行才將正式面臨負債端結構調整的真實壓力。試想一下,在存款保險制度已經落地,針對個人、企業、機構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款次第出爐,資産證券化業務試點規模以幾何級數急劇擴大,利率市場化的靴子最終落地不會讓市場等待太久。

  結合不斷推進的政府債券置換事宜,這或許也將是破解當前金融系統轉型難題的不二法則。對利率不敏感的貸款需求中,地方政府被直接分流至債券市場,國企將面對更加計較成本的商業銀行,如果這兩塊需求在每年新增信貸中的佔比能夠下降,更多的信貸資源才能夠流向對價格更加敏感、效率也更為靠譜的領域,金融系統對轉型和創新的支援才有實際意義。

  也唯有這樣,整體的經濟金融市場才能從依靠總量寬鬆負重前行的怪圈中解脫出來。

  而環顧市場,真正意識到利率市場化腳步漸行漸近對存量資産組合壓力且行動起來的商業銀行仍然不多。這或許與經濟結構轉型的時滯相關,但是不要忘了市場的新來者已經站在門口虎視眈眈。

  上週五,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已經悄然上線了第一款個人貸款産品。儘管這一産品從結構上來看並非新穎,但考慮到90後的一代客群已有相當比例不再將銀行網銀當成自己的金融服務主界面,最後傳統的商業銀行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落伍,並不是沒有可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