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明白了 幹部清白了
- 發佈時間:2015-05-17 05:46:2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暖陽高照,碧水藍天,一片片花木園林裏百花爭艷,一方方魚塘裏肥魚亂跳……這是《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在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西聯社區看到的景象。
“我們西聯社區共有3071畝農田,現在差不多一半種花卉,一半是魚塘。而且基本上都由廣西、福建等地的外來務農人員承包經營,村民要麼打工、要麼經商。”西聯社區黨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徐灶榮介紹説。
“以往,這3000多畝田地把我這個村幹部搞得焦頭爛額,常因出租給誰、租金多少等問題引起麻煩。群眾總有一種懷疑,不放心,幹部也總説不清。”徐灶榮介紹説,現在好了,丹灶鎮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農村集體資源公共交易中心,村裏所有的資産轉讓、租賃都在那裏公開掛牌。別看掛牌這一小小的改革,效果可大不一樣,“老百姓明白了、放心了,我們村幹部也清白了、好當了。”
50多歲的徐灶榮在村裏當了20多年幹部,2013年成為村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我做幹部時間長,感受最深。”徐灶榮娓娓道來,“拿出租集體土地來説吧,以往只在村裏貼張告示或是口頭説一下,這個範圍就很有限,租來租去還是原來的那麼一小部分人,這樣就沒有人來競爭,就沒有活力,價格也一直上不去。現在一掛牌,又在區裏的公共網站上公佈,外來爭租的人可多了,一下子激活了市場。以前出租魚塘每畝800多元,2013年掛牌後能租到1800多元一畝。這樣一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的分紅也增加了,老百姓都很高興地説,‘還是集中掛牌好!這個平臺建得好!’”
丹灶鎮鎮委委員、紀委書記陳順景告訴記者,基於全鎮農村集體資産總量大、管理難度大的現狀,近幾年鎮裏下決心從資産交易環節入手,並陸續配套了一系列改革,比如,集體經濟收益監管中心等4大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平臺,使村民對村集體資産的變化情況收益情況等都能瞭如指掌,從而將農村集體資産擺在了陽光下,有效地堵住了漏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