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數據 分配公共資源 吳曉芳
- 發佈時間:2015-05-15 05:32:09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眼
最近,“新生入讀公辦學校”的相關資訊引人圍觀。
在諸多家長熱議之餘,筆者想要探討一下,應該通過大數據的價值挖掘,給到社會、市場更精準的指引。
關於大數據的話題,已成為近年全國兩會聚焦的一個重點。2014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雷軍提交了《關於加快實施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建議》,提出政府要分享數據。但是,直至今日,較多政府機構都是數據孤島,彼此不流通不連結不共用,數據白白地存在各種檔案裏發黴,沒有發揮它的作為。
對“政府要分享數據”的呼聲,筆者看到,在教育、醫療等民生資源領域,迫切性是明顯的。今年3月,市教育局等部門聯合發佈了《佛山市城鎮新建住宅區配建教育設施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對開發商在新建住宅小區配建教育設施做了規範和指引。辦法規定,開發商必須按照規劃要求配建教育設施。新建住宅小區配建教育設施經驗收合格後,須無償將産權移交給住宅所在的區人民政府,辦成公辦學校、公辦幼兒園。並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招生,並由教育部門統一管理,及時配備教職員工和有關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確保教育設施移交後一個完整財政年度內投入使用。
自然,這樣一則辦法,是未雨綢繆、規劃先行的思路與做法。在近幾年,佛山城市建設發展速度較快,一些區域,地産項目扎堆之後,等人口聚集,適齡孩童入學需求出來後,周邊配套的教育資源才逐步補上,導致了一段時間內,局限區域學位資源的熱搶。
然而,將配套公益性教育設施的任務轉交地産開發商,事實上,這只是形成一個指令,卻沒有給出完善的細則及指引,並不能真正達到有效驅動社會資源的目的。
“就近入學原則招生,那就意味著學校、幼兒園是面向一個區域的,那這個區域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情況怎麼樣?這幾年的發展趨勢走向如何?未來是如何一種增量或減量?能否有一些更詳細的指引性報告?配套的教育設施是要求什麼樣一種標準,可以更科學地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呢?”在一位本土觀察人士眼中,雖然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數據部門之間都是相對孤立、封閉的,往往不對外界開放,難以實現數據整合,也無法實現數據價值。事實上,由於機構與部門之間數據孤島,將導致整個社會的低效率運轉,成本的沉重。
有專家稱,“智慧城市的智慧來自大數據。沒有大數據,智慧城市就會根基不牢。”10多年前,美國有一本書叫《市場就是談話》,其中提到“21世紀的競爭的戰略都隱藏在各個公司的伺服器裏,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它”,這就是大數據。在大數據時代,開放數據的意義在於讓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生産資料、生活數據自由地流動起來,準確全面應用起來,推動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真正釋放智慧的價值和能量。從現在看來,政府職能部門手中大量的未開放數據,應率先鼓勵公開,鼓勵社會機構研究和使用。
事實上,在商業領域,市場需求在哪,商業的觸角就伸向哪,如今的數據流動,逐步建立起相應的體系。網際網路工廠化的製造業,實現産品的大規模定制。比如説,通過網際網路,消費者對商家的産品,建立了提前溝通的渠道,如果在産品顏色上,他們的喜好更傾向於“紅色”,生産之時就將這樣的資訊加入,以此精準匹配到社會大眾的真正心理需求。
或許,城市運營者、政府部門在制訂實施政策時,可以借鑒一下商業的思維與邏輯,事前捕捉調查需求,根據需求提供産品。産業、人口的聚集而形成城市,而後就會帶來集中的消費需求,包括了教育、醫療在內的公共資源的需求。那麼,我們能否有打通現有的人口普查、戶籍管理、流動人口管理、教育、醫療等相關部門的數據庫,提前做好一些未雨綢繆的調查呢?一個區域內,有多少適齡兒童到了上學年齡,有多少老人可能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務?而這樣一些調查資訊,可以非常精準地指引到社會服務的供應方,去做出他們的決策,實現資源的更到位佈局。這將會是政府、市場、專業第三方機構、市民多方面的共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