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教育,如何搭上快車?

  • 發佈時間:2015-05-11 09:29:43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老師不局限于教科書的內容,經常帶著學生走訪市內的大企業,跟企業高管對話交流,通過互動讓學生理解管理學中枯燥的理論。

  我國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創新教育的實踐。

  創新需要全球化視野,走出去感受外國高校的教育模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文/本報記者 王睿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東風,又是考驗。2014年,聯合國的一個調查顯示,培養創新能力最好的階段是在一個人的18~25歲之間。對長期處於應試教育困境的中國教育來説,如何突破以往的教育模式,用創新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活學生的創新念頭,這是高校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個挑戰。在萬眾創新的東風下,高等教育應如何接好招?

  困境一:創新教育缺乏動力

  最近的兩三年,教育部甚至各大高校對創新教育非常重視。儘管如此,在暨南大學任教超過10年的李老師卻表示:“目前的創新教育僅僅是在教育模式上的改變,比如運用更多的多媒體工具,對何為創新教育、如何開展創新教育,很多老師是一頭霧水。”她認為,創新教育應該是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塑造,讓其獨立學習、勇於創新的過程。

  教師的創新教學缺乏具體的激勵機制也是學校面臨的困境之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依然著眼于選題、科研項目、論文等,對人才培養方面的主要考察依然是教學工作量達標與否。這樣的評價體系直接制約著創新教育的推行。

  李老師表示,目前她身邊的很多老師,都在教育方法、知識呈現模式上勤下工夫,希望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但尷尬的是,評價體系的不對稱讓不少老師缺乏創新教育的動力。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以及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但創新教育實施的效果難以用量化的手段進行衡量與評價,因此目前並沒有被納入到我國大學教師評價考核體系中。久而久之,老師就會倦怠。

  困境二:學生創新思維欠缺

  作為中山大學創業黃埔班的畢業生,陳滿誼在學生時代多次建立創業模型並參賽獲獎,今年已經是她創業的第三個年頭了。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記者,其實現在學校也開設了不少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比如她當年所上的管理學概論課程,老師就不局限于教科書的內容,反而經常帶著學生走訪市內的大企業,跟企業高管對話交流,通過互動讓學生理解管理學中枯燥的理論。陳滿誼説,看到很多師弟師妹都在創新創業領域上躍躍欲試,她堅信創新教育大有可為。“但是由於我們這一代人依然有應試教育的印記,創新教育能成氣候,恐怕還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她説。

  對策一:激勵教師創新教育機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剛起,創新教育地基不穩,在熊丙奇看來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國內高校老師在創新教育實施方面遇到困難,正是因為大部分教師的創新教育能力不強。美國的百森商學院是在創新創業教育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其優越的師資力量一直被美國學界稱道。很多教師在業界都有一定的經歷,通過豐富的案例來培養學生在相關專業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創新思維。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創新教育的實踐。

  “大學可以通過建立教師創新教育能力提升機制,可以降低創新教育的個人支付成本,增強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能力與信心。”熊丙奇説。

  對策二:接軌國際開發多樣課程

  在李老師看來,創新教育之路可能會像素質教育的路一樣曲折,畢竟,這不是多投入資金多購買儀器就可以解決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入手,以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除了接觸課本以外,更多更靈活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她説。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高建則認為,創新是一種需要全球化視野的能力,走出去感受外國高校的教育模式,跟外國高校互通有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方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獲得培養創新能力的實現。“就拿我們學院打造的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來説,以創新和實踐相結合,整合了跨學科課程模組,就是為了培養具有優秀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學生可以通過這個項目的學習,將獲得跨學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運用領先的創新創業思維和技能,以國際視野和駕馭能力整合資源、發現創新機會,推動社會發展。”高建説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