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垃圾分類“綠色革命”

  • 發佈時間:2015-05-12 05:28: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垃圾分類,很多城市還沒有做到。但在浙江金華市的農村,如今已變為現實。“五一”前夕,記者在金華農村採訪發現,當地以農村為突破口掀起“綠色革命”,推行垃圾分類減量,探索出一條以垃圾分類減量為主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新路。

  農村垃圾怎麼分類

  金華借鑒了城市垃圾分類的經驗,從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實際出發,秉承簡單、就近的原則,探索出實用的農村垃圾處理方法

  金華地處浙中盆地,農村垃圾一直實行“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的模式。市本級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約900噸,其中540噸來自農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按照市區垃圾填埋場的庫容靜態推算,不到6年時間將全部飽和。

  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局,去年5月,金華市率先以農村為突破口,力爭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市委副書記陶誠華説,選擇農村進行試點的主要原因是綜合效益更高、可操作性更強。農村有垃圾堆肥的傳統,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減量,既可以就地漚肥、就近還田,還可以節省大量運輸、處理費用,綜合效益比城市更加明顯。

  垃圾減量,分類是第一步。陶誠華告訴記者,關鍵在於能否進行有效的源頭分類。金華借鑒國內一些正在推廣城市垃圾分類的經驗,因地制宜採取“兩分法、四處理”的優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簡單、就近。

  所謂“簡單”,就是“兩分法”。採取農戶一級分類+村二級分類的模式,農戶一級分類非常簡單,就是俗稱的“能爛”和“不能爛”兩類,可回收利用垃圾由農戶自行處理。村二級分類,解決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的問題,保潔員對集中回收的垃圾,按可漚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他等標準分為四類。

  所謂“就近”,就是要適應農戶居住較為分散的現狀,實行垃圾就近處理。處理環節分為四類:可回收垃圾由廢品收購站有償回收,有害垃圾每村設立統一回收點,有機垃圾漚肥處理,其他垃圾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燒。

  金東區澧浦鎮是金華市率先試點農村垃圾分類減量的鄉鎮。“農村裏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如果跟他們説可回收、不可回收,不一定聽得懂、分得清。但會不會爛,一聽就明白。”金東區區長施美紅説,“兩分法”通俗易懂,符合農村實際。

  分好的垃圾去哪

  堆肥是垃圾減量的關鍵環節,澧浦鎮除了利用太陽能垃圾減量處理房解決堆肥問題外,還建設了佔地1500多平方米的鎮區垃圾處理中心,利用機械高溫發酵技術,將垃圾處理成有機肥

  澧浦鎮後余村有155戶村民,家家門前都有一隻垃圾桶。62歲的村民余國民告訴記者,他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分好的垃圾丟進家門口的桶裏。灰色的桶裏,扔進塑膠瓶等“爛不掉”的垃圾;綠色的桶裏,則是一些容易腐爛的蔬菜果皮、廚余垃圾。

  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減量。

  村民把垃圾按類分好之後,保潔員的任務就是在送到垃圾減量處理房之前,重新檢查“再進行一次分類”。

  記者在後余村看到,垃圾減量處理房按統一標準建設,長10米、寬3米,混凝土澆築,分成3個房間,其中一間存放不易腐爛的生活垃圾,另外兩間存放容易腐爛的垃圾,稱為“漚肥房”,頂上用的是透明鋼化玻璃,可以通過陽光照射,加快發酵。

  太陽能堆肥房投資省,運作成本低,不足之處是出肥慢,堆肥過程中會産生蚊蠅和臭氣。為解決這一難題,金華市利用浙江大學研發的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輔助技術,垃圾堆肥時間從6個月縮短到2個月。

  金華市金東區區委書記鄭余良告訴記者,堆肥是垃圾減量的關鍵環節,金東區通過“一村一建”、“多村聯建”等方式,已經為442個村莊配備了305座太陽能垃圾減量處理房,實現了全區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原來大部分村莊垃圾外運的次數是每天一次,現在延長為半個月或一個月一次,一年減少垃圾6萬噸。

  4月20日,一個佔地1500多平方米的鎮區垃圾處理中心在澧浦鎮投入使用。據稱,這是比“漚肥房”更加先進的機械高溫發酵技術,垃圾只需24小時就能處理成顆粒有機肥。每天能處理1噸垃圾,跟原有太陽能垃圾減量處理房共同使用,滿足8000人垃圾處理需求。

  垃圾分類錢從哪來

  金華市建立了一套多元資金籌集模式: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市本級財政對各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給予獎勵補助,同時設立“共建美麗家園”維護基金,來自農戶和商戶每年自願上交的資金和部分企業的捐助,用於垃圾分類的長效實施及農戶的獎勵

  在塘雅鎮集鎮附近,記者看到原先的垃圾轉机站,如今成了8個村聯建的垃圾處理房。金東區農辦副主任王瑞良説,像這樣多村聯建的垃圾處理房,儘管比每村單獨建要便宜得多,但不算土地成本,建設費用仍需60多萬元。資金從哪來?

  金華市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模式: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市本級財政對各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給予獎勵補助,其中終端處理設施每個行政村一次性補助5萬元,其他配套設施按人口一次性補助20元,每年安排長效管理資金2000萬元,區級財政同時按1:1配套。在此基礎上,設立“共建美麗家園”維護基金,農戶每人每年自願上交10至30元,商戶每年上交200至500元,還有部分企業的捐助,用於垃圾分類的長效實施及農戶的獎勵。

  金華市市長暨軍民告訴記者,垃圾分類需要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有兩筆。一是太陽能垃圾堆肥房、分類垃圾桶、垃圾車等硬體設施,平均每個村一次性投入11.2萬元。二是保潔員工資、堆肥房設施維護等後續管理費用。市、區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保潔員的工資得到保證。

  根據測算,市區農村1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為200元,焚燒、填埋處理成本每噸110元和90元。一個500人左右的村莊,年産垃圾120噸,分類後減量70%,同步可減少清運費1.68萬元、處理費0.84萬元。市區農村全面實施垃圾分類處理,按照減量70%計算,預計可減少清運處理費每年4000萬元。

  “垃圾分類減量,是農村的一項重要改革探索,是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民生大事。”金華市委書記徐加愛認為,垃圾分類的好處不光體現在經濟效益上,更大的意義在於,營造了人居環境新面貌,培養了農民生態文明新觀念,又拓展了以鄉促城的統籌發展新思路,形成抓點帶面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徐加愛認為,按照“農民可接受、財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的原則,金華推行垃圾分類處理,不是做單獨的“盆景”,而是做處處可學、可做的“風景”,讓農村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不到一年時間,金華垃圾分類試點就從最初3個鄉鎮擴展到99個鄉鎮,實行垃圾分類的村莊遍佈各縣、市、區共1819個行政村,受益人口上百萬,垃圾同比減少近七成。預計到2016年底,金華市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將實現全覆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