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問城市垃圾分類

  • 發佈時間:2015-05-05 02:29:18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不起眼的生活垃圾,承載著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諸多期待。作為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今年杭州在垃圾分類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15年。這15年有怎樣的變與不變?今天本報推出一組垃圾分類報道,試圖從城鄉垃圾分類比較調研的角度,展現當下城鄉垃圾分類的進展和不足,探尋繼續前行的方向和路徑。

  記者 陳文文

  當下的我們,或許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一邊是垃圾數量逐年遞增,一邊是處理能力相形見絀。杭州每年的垃圾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然而垃圾末端處理能力,卻毫無增長。若“處理”跑不贏“産生”的速度,我們將面臨的,是垃圾“兵臨城下”。

  作為垃圾減量化的重要源頭,垃圾分類一直被“寄予厚望”。杭州自1986年起就開始探索生活垃圾分類,2000年列入建設部制定的全國八大試點城市,在分類試點經驗以及模式上,一時走在全國之先。15年後的今天,試點還在“試點”,但垃圾分類卻難言“分清”,距離一個現代高效的分類回收體系依然有不少距離。

  建立長效機制難在哪

  政府大包大攬,做錯了嗎?

  “杭州的起步是很高的。”倉橋社區主任趙乃剛記得,2010年開始,杭州從單個試點逐步規模化,率先在37個小區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從街道到社區,全面鋪開,要配垃圾桶就配,要買垃圾袋就買,宣傳、引導都投入很大”。

  就買垃圾袋一項,杭州可能是全國唯一市區“包辦”了垃圾袋的城市。那種專為“廚余垃圾”設計的綠色可降解垃圾袋,全由政府“買單”,居民每個月從小區物業或者社區去免費領就行了。

  記者在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得到一組數據:2014年,杭州主城區購買垃圾袋的費用是1786萬元,購買分類垃圾桶的費用是583萬元,“垃圾袋和垃圾桶,以及減量設備、智慧回收平臺,這些屬於基礎設施經費,另外還有撥給社區的工作經費,按每戶30元的標準撥放,所有的費用加起來,每年投入需要達到8000萬。”監管中心分類指導科負責人説。

  試點了四年之後,從今年1月1號開始,西湖區停止了“免費垃圾袋”的供應。這在人們的意料之外。“為什麼不發垃圾袋了?垃圾分類還要不要做了?”隸屬於西湖區的新金都城市花園的居民,在培養了長達4年的垃圾分類好習慣之後,似乎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新金都是杭州第一個家庭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一直是“業內標桿”。看著小區內“五顏六色”的垃圾袋扔在垃圾桶裏,分管指導該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黃女士非常痛心,“現在來運垃圾的哪還看得出分類,都是混裝。這些不可降解的垃圾袋本身就造成二次污染。”還有,超市裏無法買到先前的綠色可降解垃圾袋,“不要説居民們迷茫,連我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

  “垃圾分類建立長效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頂層設計和操作層面的諸多環節,極為複雜。” 同濟大學迴圈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曾“把脈”過杭州垃圾分類,“許多地方都是政府唱獨角戲。”杭州的情況有代表性,一開始用力過猛,在績效不明顯的時候松了勁。然而再細慮一層,如果一開始由垃圾袋廠家直接供應超市,政府對廠家一定補貼,居民自行購買,是不是能走得更遠?

  資源化利用怎麼用

  新的突破口在哪?

  垃圾有兩個屬性。易腐爛、有臭味、對環境有污染,對其進行處理具有公益屬性;同時,垃圾又具有資源價值,對其進行迴圈利用又具有經濟屬性。

  目前,似乎陷入“垃圾分類”僵局的杭州,想在第二個屬性上想想辦法。

  一般小區門口都有黃綠兩個桶。綠色桶是裝廚余垃圾的,黃色桶是裝其他生活垃圾的。稍加留意一下,還有紅藍兩個桶。紅色是有害垃圾,藍色是可回收物。每個桶上都有明確標識。“但我們發現,黃綠兩個桶永遠是垃圾分類最大的難點所在,混裝的比例太高,所以今年我們的方向是開始引導大家先正確分類紅藍二桶。” 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負責人稱。

  紅藍二桶作為新的“切入口”,居民也更為接受。如廢舊衣物,啤酒瓶、飲料瓶、蓄電池,大部分能做到準確分類。每個月10號,作為清運紅藍二桶的日子,居民已越來越多自發地加入了這個活動。有的小區內還有“熊貓桶”,專門收廢舊品。

  有調查顯示,城市居民垃圾中,紙張和塑膠各佔10%左右,其中可回收紙類僅佔紙類垃圾總量的一半,最具有回收價值的報紙更是只佔可回收紙類的1/3,其他都是食品包裝、廣告宣傳單、破碎的辦公用紙和其他紙包裝等,一般居民不會主動分類回收。塑膠垃圾當中,高價值塑膠僅佔1/10。這部分低價值垃圾在可回收物總價值中佔到43%~60%,如果實行全面分類回收,將比廢品回收公司提高回收效果一倍以上。但正是因為它們的低價,使得這部分垃圾變成了垃圾分類回收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如何讓老百姓懂得它們的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這部分垃圾通常和廚余垃圾混在一起,被送進了堆肥場或者焚燒爐。事實上,正是這部分垃圾中所含的透水透氣性能極差的塑膠,導致了廚余垃圾堆肥效果大大降低,也正是由於這部分垃圾中含有的帶有氯原子的塑膠,在焚燒爐中不完全燃燒後生成了二惡英。

  杭州正在鼓勵有條件的小區進行垃圾“二次分類”。這在五年前,是被禁止的。當時想的是,如果社區反正會“二次分類”,那居民的分類意識培養不起來。但實踐往往突破當初設想,事實證明,小區的“二次分類”還是很有必要。

  杜歡政稱,在國內,由於歷史原因,人們可以通過賣垃圾賺錢。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引入企業,建立資源迴圈利用産業鏈,並將公眾納入這一産業鏈,從而起到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使垃圾産生價值的作用,這是形成社會參與合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習慣培養靠什麼

  看似不難,為什麼做不好?

  記者走訪了數個小區,隨機採訪了幾位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看法是,“有時間就分分,沒時間也就不管了。”五年前,杭州一家媒體曾用這樣的字眼報道,“杭州要開始一件很難的事情,培養大家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可見垃圾分類尚是“盲點”。

  已經有五年“志願者”經驗的王愛娟大媽告訴記者,小區裏,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是小孩和老人,青年人反倒是最難“搞定”的一群人。

  為什麼小孩和老人這兩類群體做得更好?一是這兩類是留守社區的固定人群,比較好宣傳好引導,另外學校的教育也密不可分。

  在更多的社區工作裏,為了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習慣,要先“給點甜頭”。新金都專門開發了一個APP。小區門口的紅藍垃圾桶,頂著一頂“帽子”,寫著“廢品換禮品”。居民將廢品分類投遞到回收箱內並掃描二維碼,不久後便會收到後臺反饋的積分,可兌換獎品。按照積分兌換原則,1個積分相當於0.1元,累計到一定積分,可以兌換洗衣粉、沐浴露、洗髮水等物品。

  實際上,經濟獎勵後的新鮮勁一過,垃圾分類仍有可能又是“老方一帖”。北京已有規定,對垃圾不分類的居民進行懲罰,杭州尚在醞釀中。“罰多少是個問題。罰得少,居民覺得無所謂,同時執法成本太高,難度也大。”杭州城管委一位負責人稱,“經濟手段是我們歷來較為重視的,但目前杭州生活垃圾處理的費用都由市區兩級財政承擔,經濟壓力難以傳導到居民身上,對垃圾分類的作用微乎其微。”

  “這需要每個人都意識到垃圾和自己有分不開的關係。誰産出,誰負責,不但承擔道義上的責任,還要承擔經濟上的責任。”有環保人士這樣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