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化:生態文明重要抓手

  • 發佈時間:2015-05-11 00:31:5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措施。7日,發改委及財政部、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五部委相關負責人深入解讀《意見》。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理論均取得積極成效,但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表現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三個方面,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緊的約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短的短板。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説:“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是跟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發展理念、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所以解決也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意見》的出臺對解決資源環境這個短板會産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綠色生産、綠色生活都是“綠色化”的基本內涵

  此次《意見》相比以前有什麼特點?“站得高,落得實。”張勇這樣認為,“站得高”指《意見》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綜合性和系統性,為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落得實”主要指《意見》有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意見》通篇貫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只要切實落實好這些要求,真抓實幹、務求實效,就一定能把生態文明建設藍圖逐漸變為現實。”張勇説。

  《意見》中“綠色”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説,“‘綠色化’至少有兩方面特色”,一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意見》通篇貫穿著“綠色化”的主線,把“綠色化”作為實現生態文明目標的一個重要抓手;二是動靜結合、有機結合,“動”是指經濟綠色化是一個動態過程,“靜”就是我們最後享受綠水青山的結果。“綠色化”就是要用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此外,何炳光表示,綠色生産、綠色生活等都是“綠色化”的基本內涵。

  讓生態保護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意見》要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嚴格執行。如何讓生態保護紅線成為不可逾越的雷池?

  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表示,生態保護紅線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了三個方面:環境品質的底線、資源利用的上限、生態功能的基線。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有五個環節非常重要:

  要保證生態紅線能落地。越細越好,能到鄉鎮更好,落到1:50000的圖上最好;要制定負面清單。在紅線劃定的區域裏要嚴格管控,不同的功能區裏對限定對象、限定要求不同;要明確責任。中央部委之間有責任,各級政府、省、市、縣甚至鄉鎮都有相應的管理管控責任要求;建立有效管控平臺;嚴格責任,獎懲分明。

  《意見》提到“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如何健全?財政部經建司副司長孫志表示,生態補償存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的補償機制建設,要使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

  孫志介紹,橫向補償方面,財政部和環保部在新安江流域進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縱向方面主要是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給予轉移支付,重點生態功能區很多屬於限制開發或者禁止開發區域,這幾年增加了對這方面的轉移支付資金。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起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補償機制。

  《意見》明確提出要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表示,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至少有三重意義: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城鎮化品質;節約用地和保護耕地;盡可能地把山水自然這樣一些自然本底守住。

  “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優化城市空間開發格局,做好與現行規劃的銜接。”董祚繼説,去年7月國土資源部會同住建部挑選了14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進行了首期試驗,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爭取劃定全國600多個城市開發邊界,並嚴格管理。

  “十三五”再治理1000萬公頃沙化土地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最後一年,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如何,“十三五”怎麼規劃?

  張勇介紹,2014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十二五”目標為下降16%,前四年累計下降了13.4%,完成了五年目標進度的82.5%,趕上了時間進度要求。今年的目標是下降3.1%以上,一季度數據同比下降了5.6%,完成今年的目標還是相對比較樂觀的。張勇表示,發改委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好《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行動方案》各項任務部署,要確保完成且爭取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

  對於“十三五”節能減排目標,張勇表示,“十三五”節能目標、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以及政策措施,將綜合考慮落實能源消費革命要求,確保完成對外承諾。

  關於防沙治沙情況,國家林業局計財司副司長張艷紅介紹,我國沙化土地共173萬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為53萬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間,我國已經治理1400多萬公頃,“十二五”期間預計治理1000萬公頃,“十三五”還將再治理1000萬公頃。到2020年就能夠完成預定目標,完成我國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一半以上。

  張艷紅介紹,對於防沙治沙,我國採取了多項治理措施:一是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最大限度提高三北地區的林草植被的覆蓋率和林草品質,提高防風固沙的能力;二是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提高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的能力。

  此外,從2013年開始,針對有些地區過度放牧、過度開墾,又沒有資金或者能力開展沙塵治理,國家林業局開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措施。“下一步,國家林業局將通過試點,擴大封禁保護的範圍。同時在‘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執行以上幾項措施,提高防風固沙、治理沙漠的能力。”張艷紅説。(記者寇江澤)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