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構築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 發佈時間:2014-11-17 08:31:4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6日,我市召開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印發了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意見》主體內容包括9部分、共35條,歸納起來,有三個版塊:一是總體要求,包括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二是主要任務,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快生態環保法治建設、加強生態環保制度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和保障機制、培育和繁榮生態文化等七個方面;三是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等。

  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更光榮艱巨的使命

  《意見》用大量篇幅對林業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賦予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更光榮艱巨的使命。

  一是劃定林業生態紅線。《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積不低於6300萬畝,森林面積不低於5600萬畝。劃定全市林地和森林兩條紅線。並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的分級分類管控,形成複合型、立體化、網路式的空間格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好水面、濕地、林地、草坡等綠色空間。保護好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和大巴山、華鎣山、武陵山、大婁山等自然山體生態屏障圈,建設長江、嘉陵江、烏江三大水系生態涵養帶和以高速公路、國省道為主體的綠廊系統,形成市域生態空間格局整體架構。保護好城鎮周邊山水林田園等多元自然開敞空間,有效分隔城鎮,嚴控城市無序擴張,嚴禁違法佔地和違規建設,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保護好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留永久生態空間。

  二是發展特色林業産業。《意見》強調,要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發展特色林業産業,建設森林旅遊、苗木花卉等林業産業基地。發展生態旅遊業,推進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打造長江三峽和渝東南武陵山著名生態旅遊品牌。強化森林經營,增加森林蓄積量和碳匯量。

  三是加強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意見》指出,要“加強林地、森林、濕地保護,提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品質和管護水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防治有害生物。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強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經營,開展林相改造,提升林分品質。開展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價。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綜合治理,推進三峽庫區消落區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加強礦山、水能、林業、濕地、旅遊等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修復。”

  四是加強林業防災體系建設。積極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提高農業、森林、濕地和其他生態系統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水準。構建氣象、地質、水利、地震、林業等防災減災與生態環境風險應急處置一體的防控體系。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快制定、修訂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綠化、城市園林綠化、資源能源節約等重點領域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完善地方標準,形成較為完備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

  六是深化林業改革。《意見》明確,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和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落實用途管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林木採伐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建設體制,開展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健全多元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重點用於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引入市場化機制,培育壯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碳金融;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落實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再生資源“押金—退款”制度,建立完善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機制等。

  七是培育林業生態文化。意見明確“培育特色生態文化”,加強重慶特有山水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設渝東南和長江三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國家級生態文化公園。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加快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以生態區縣、鎮、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加快建成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區縣、村鎮和生態工業園區。

  採取八大措施嚴格保護林地森林兩條紅線

  《意見》明確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到2020年,全市林地和森林面積分別不低於6300萬畝和5600萬畝。市林業局資源處處長王定富表示,將採取八條措施,嚴格保護林地、森林兩條紅線。

  一是嚴格林地規劃管理。全面貫徹《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認真實施《重慶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紮實推進《重慶市(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和五大行動》,把林地和森林面積落實到山頭地塊,強化確權發證,強化林地一張圖管理。

  二是強化林地用途管制。認真落實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和“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始終堅持決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所謂的“金山銀山”,實施分區施策,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嚴格重點區域管控,從根本上控制林地逆轉現象。對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區域內的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的林地,嚴格執行市政府下發的《重慶市“四山”地區開發建設管制規定》,從嚴管制,禁止商業性開發使用林地;對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的國家級公益林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全部公益林,從嚴控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三是推進林地分級管理。對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重要水源涵養地(濕地公園)等Ⅰ級林地,禁止改變林地用途;對主要包括除Ⅰ級保護林地以外的國家級公益林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等Ⅱ級林地,除必需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佔用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變林地用途;對主要包括地方公益林等Ⅲ級林地,適度保障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用地,從嚴控制商業性經營設施建設用地,限制勘查、開採礦藏和其他項目佔用林地;對主要為商品林地的Ⅳ級林地,嚴格控制林地非法轉用和逆轉,限制採石取土等佔用林地。

  四是加快國土造林綠化。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攻堅克難,加快造林綠化進程。突出抓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等一批林業重點工程。加大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良種壯苗使用率,注重營造鄉土樹種,提升造林成效,增加森林資源總量。

  五是強化森林採伐管理。堅持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和憑證採伐制度,確保年森林資源消耗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限額指標內,確保森林面積不減少。推進森林採伐管理改革,實行森林採伐分類管理。嚴管國有林、公益林、天然林和林業用地上的林木,放寬集體林、商品林、人工林和非林業用地上的林木。

  落實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培育林業特色産業

  《意見》明確提出,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發展特色林業産業,建設森林旅遊、苗木花卉等林業産業基地,發展生態旅遊業等。市林業局産業處處長張曉勇認為,這為發展林業特色産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將以貫徹落實《意見》精神為契機,加快全市林業特色産業的發展,努力實現“增綠”與“增收”的有機結合。

  一是積極推進林業特色産業的發展。積極爭取市政府儘早出臺《關於加快林業産業發展的意見》,同時啟動全市林業産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圍繞木竹加工、木本油料、花卉苗木、中藥材、森林旅遊、森林食品、野生動植物開發利用7大産業優化區域佈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調整産業結構,通過3-5年的努力,在全市層面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林業産業和優質林産品,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積極發展林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多種形式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對各種林業産業基地,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按照建立優勢産業帶的要求,大力發展經濟林,推廣附加值高、比較效益好的優良品種,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整合推廣示範,建成一批高標準、高品質的産業基地,每年新建和改造林業産業基地100萬畝。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産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下空間,因地制宜,開展林果、林藥、林菌、林禽、林畜、林花、林草、林菜、林蜂等多种經營,建成適度規模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認真實施國家木材儲備戰略。促進林産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産業鏈條,切實提高林業資源的轉化率和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林業迴圈經濟。爭取2020年全市市級林業龍頭企業達到200戶,林業專業合作社達到2000個,全市林業總産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農民林業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二是以提高森林公園建設品質和管護水準為抓手促進森林旅遊業邁上新臺階。認真編制好《重慶森林公園發展規劃》,加強對全市市級以上森林公園的管理,出臺森林人家管理辦法,利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適量的旅遊服務設施,發展森林人家。繼續推動在“國際森林日”期間,全市森林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積極開展森林體驗教育和森林療養工作,使森林旅遊成為市民休閒、觀光、養生的好去處。重點提升重慶主城“四山”及周邊森林旅遊資源的發展,抓好四面山、茶山竹海、金佛山、紅池壩、仙女山、黃水、黑山谷、古劍山等市級旅遊度假森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進涪陵武陵山、巫山小小三峽、銅梁巴山、豐都瀾天湖、開縣雪寶山、酉陽桃花源、彭水摩圍山、梁平百里竹海、城口九重山、雲陽龍缸等森林旅遊資源的開發。到2020年,力爭全市市級以上森林公園發展到100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達到30個,發展森林人家2000個。

  生態治理與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市林業局造林處處長向國偉認為,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開展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林業部門的首要任務。

  一是加強生態治理,增加總量。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重慶森林覆蓋率雖然已達42.1%,但森林資源仍屬於恢復性增長,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地區。全市還有石漠化土地1353萬畝需要綜合治理,有600萬畝坡耕地需要退耕還林,有2000多萬畝低質低效林需要改造,生態治理的任務繁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繼續加大生態治理的力度,進一步增加綠量。重點是綠化全市宜林荒山荒坡,加強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建設,加大渝東南石漠化治理力度,積極構築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大力推進農村“四旁”綠化,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強化通道、水系綠化,構建全市綠化骨架。開展城周、城鄉結合部綠化美化,打造城市“肺葉”,為市民提供更多生態産品。

  二是加強生態修復,提質增效。重慶具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特殊市情,由於國土面積小,森林資源增長的空間有限,提升森林品質、發揮綜合效能的任務艱巨。我市森林呈現“五多五少”的特點:人工林多、天然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低效林多、優質林少。因此,我市生態建設重點應是結合國家實施的林業重點工程、森林撫育及即將啟動的退化防護林改造,開展低效林、針葉純林改造、礦山植被恢復和森林撫育經營,通過更替改造、擇伐補造、撫育改造、漸進改造等方式,改造針葉純林、低效林,補種闊葉樹,營造復層、異齡、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加速構建結構合理、生長良好、功能完備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及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以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和三峽工程長期安全營運。

  三是分類施策,科學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五大功能區域的戰略部署,林業生態建設應本著“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特色發展”的原則,實行分區治理。都市功能核心區圍繞經營都市林業,以“宜居、休閒”為目標,見縫插綠,拆危建綠,大力建設社區公園、小遊園,搞好交通幹道、立交橋、人行天橋和居民陽臺、屋頂綠化,打造林水相依、喬灌花草結合的綠化景觀。都市功能拓展區著力保護主城四山“城市肺葉”,積極改造低效林和松樹純林,培育針闊混交、常綠落葉搭配、四季景色各異的健康森林,提供生態産品,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林業。城市發展新區積極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增加城鎮綠色元素,提供綠色産品,發展特色經濟林、竹林、原料林及休閒觀光林業,推進農田林網化、庭院花果化,打造精品林業,弘揚生態文化。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涉及三峽庫區和秦巴山區,應重點建設好長江生態屏障和秦巴山區生態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乾果産業,做到增綠與增收結合,實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位於武陵山區,首要任務是生態保護,重點應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和坡耕地退耕還林,發展特色經濟林和生態旅遊業,建成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帶及木本油料林基地。

  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國家公園保護管理體系

  市林業局野保處處長張毅表示,要積極探索建立國家公園保護管理體系,爭取納入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已牽頭組織專題調研小組赴雲南省學習考察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啟動了重慶市國家公園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五里坡-陰條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委託市林規院開展了現場調查和文本編制工作,草擬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我市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工作意見》。

  同時,正在積極推進重慶市第二次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以摸清家底。已基本完成“大婁山—烏江流域中山峽谷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渝東南片區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工作;啟動了“大巴山—巫山山地(重慶)”地理單元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以及渝東北和渝西片區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工作;啟動了重慶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製定工作等。

  同時,對現有林業部門主管的自然保護區加強日常管理。組織開展了全市保護區基本情況調查,對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自然保護區進行了重點調研,清理了各級自然保護區掛牌情況,完善了全市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資訊庫。評審通過了重慶華鎣山市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劃調整等,審查批復了江津水口寺水文站建設等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3個。縉雲山、大巴山、金佛山、雪寶山、陰條嶺、五里坡六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列2014年能力建設項目得到國家林業局專項資金扶持。崖柏原生地救護、武陵山地(重慶)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保護類項目及巫溪陰條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已納入國家林業局支援項目中。

  加強森林防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市林業局防火辦主任胡純武認為,維護森林資源健康,保障生態資源安全,是發展生態文明的基礎,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必須強化森林防火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損失,保護好森林資源。

  一是強化責任落實。火災是森林資源的天敵,防火是保護森林資源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建立完善的防火機制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為此,我市嚴格實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並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基層林區直接抓的防火工作格局,同時各區縣森林防火責任嚴格落實到山頭、地塊和人頭,做到林區農戶責任書上墻。

  二是強化防火宣傳。加強《重慶市森林防火條例》的宣傳,依法治火。大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月活動,營造濃厚的森林防火氛圍,提高全市居民的森林防火意識。通過電視臺、報紙、網站等主流媒體宣傳森林防火;通過移動等運營商發送森林防火短信;通過標語、廣播、宣傳單、警旗、條幅的固定宣傳和小學生防火課、宣傳車等流動宣傳,切實減少人為火災。

  三是強化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已批復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市森林防火項目儲備;加大與國家林業局有關部門的協調力度,爭取在新的《全國森林防火中長期規劃》和《“十三五”森林防火規劃》中加大我市森林防火建設的投入力度;組織開展我市的《“十三五”森林防火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四是強化科技防火,加強撲救能力建設。強化森林火災預測預報,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繼續做好森林火險的預警監測和發佈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市氣象局等相關部門的會商,做好森林火險形勢分析。充分利用國家林火衛星、市氣象局氣象衛星和航空護林直升飛機開展森林防火空中巡護,並做好疑似火點的核查、反饋工作。探索無人機在我市森林防火巡護和火場偵查等工作中的應用。

  五是強化應急隊伍建設。爭取市級森林防火專業隊編制,建設專業隊營房,加強市森林消防應急分隊管理,強化培訓、訓練。按照《森林防火條例》和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的意見》,督促有森林防火任務的區縣,根據林地面積、火險等級組建相應規模的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在全市範圍內建設規模適度、管理規範的專業森林消防隊伍體系。

  充分發揮森林公安保護生態安全主力軍的職能作用

  市森林公安局局長付明認為,《意見》中的“五個決不能”均涉及林業工作的相關職責,“三條紅線”中的兩條都是下達給林業部門的硬性指標。森林公安作為林業執法的骨幹力量,理應作為貫徹落實《意見》的排頭兵;理應把《意見》的精神貫穿于執法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嚴格做到公正、規範、文明執法。

  一是進一步加強全市森林公安隊伍規範化建設。按照“基礎資訊化、警務實戰化、執法規範化、隊伍正規化”的要求,全面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擬出臺《重慶市林業局關於加強全市森林公安隊伍正規化建設的意見》。

  二是充分發揮森林公安保護生態安全主力軍的職能作用。抓住《意見》實施的機遇,夯實基層基礎工作,不斷提高民警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能力;狠抓嚴打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亂砍濫發林木,亂佔亂墾林地,亂捕亂獵野生動物等破壞森林資源以及野生動植物安全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完善以森林公安為主的林業行政綜合執法,切實解決群眾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確保《意見》提出的“五個決不能”、“三條紅線”等落到實處。

  尊重客觀規律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

  市林業局科技處處長李輝乾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作為一名林業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尊重規律,科學實踐,實打實地服從於服務於林業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社會、經濟、自然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以最少的各種要素投入獲取更優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效益的産出。要科學推進我市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準確把握當前重慶林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直轄以來,重慶林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資源總量增加較快,增長態勢迅猛,為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應當著眼長遠,清醒地把握住目前我市林業已經從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歷史階段,轉入到以著力抓好包括一二三産業在內的林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為主的“林業經營”的新階段。同時,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林業總體增長方式較為粗放,適應市場能力較弱,整體品質和效益不突出等問題。

  二要切實履行重慶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職責。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責就是“維護林業生態平衡、促進林業經濟增收、豐富林業生態文化”。“維護林業生態平衡”是黨中央、國務院戰略上高度關注的最普惠的公共事業,即“天下大事”。“促進林業經濟增收”是觸及廣大人民和業主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即“民生大事”。“豐富林業生態文化”是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髓”和“靈魂”,是統攬全局的“主線”。三大職責均要發力,互為補充,不能偏廢一方。

  三要科學運用交集原理推進林業生態文明更優化建設。針對維護林業生態平衡和促進林業經濟增收,應當堅持特色與高效並重、生態産業化與産業生態化並重的原則,運用好交集原理並採取有效措施,以實現“生態增效”與“林農增收”的更好結合和“林業經營”的多功能高效目標。

  四要正確運用正態分佈規律推進生態林業更優化發展。針對當前我市生態林業恢復與建設任務較少和維護林業生態系統平衡任務最多的實際,應當正確運用正態分佈原理並採取“強化中間、完善兩邊”的有效措施,著力維護好大規模的林業生態系統平衡,兼顧系統的恢復與更新。

  五要科學運用微笑曲線原理推進民生林業發展更優化。針對當前重慶林業産業發展及其適應市場的客觀實際,要科學運用微笑曲線原理,夯實林業一産業主要提供優質特色原材料的基礎;特別加大對林業二三産業所起市場帶動作用的力度,更好地抓好提高産品效益、提升産品市場競爭力工作。其中,切實抓好原料林的良種良法和適應市場導向的特色産品的研發與開拓,十分關鍵。相反,如果疏于對二三産業及其特色林産品、製造業和林業製品(含初級品和成品)的重視和落實及其研發與開拓,一定是落後的民生林業;如果疏于對與時俱進的市場作用與創新驅動的産業發展及其産品開發,一定是沒有朝氣的民生林業;如果疏于對緊跟市場需要的特色産品的研發,一定是沒有前途的林業企業。

  五大功能區域森林資源總量增長品質提升

  全市現有林地面積432.9萬公頃,佔全市幅員面積的52.5%,比直轄之初的363.8萬公頃增長19.0%;森林面積347.2萬公頃,比直轄之初的172.9萬公頃增長100.8%;森林覆蓋率42.1%,比直轄之初的20.98%增長21.12%,由全國第16位、西部第5位提升到全國第12位、西部第4位。林木蓄積量由1.1億立方米增加到1.9億立方米,增長72.7%。

  五大功能區域森林資源發生可喜變化。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林地面積為17.22萬公頃,佔全市林地面積的3.98%,森林面積16.03萬公頃,佔全市森林面積的4.62%,森林覆蓋率為29.4%;

  城市發展新區林地面積為83.50萬公頃,佔全市林地面積的19.29%,森林面積75.75萬公頃,佔全市森林面積的21.81%,森林覆蓋率為32.7%;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林地面積為206.52萬公頃,佔全市林地面積的47.7%,森林面積157.57萬公頃,佔全市森林面積的45.38%,森林覆蓋率為46.4%;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林地面積為125.69萬公頃,佔全市林地面積的29.03%,森林面積97.88萬公頃,佔全市森林面積的28.19%,森林覆蓋率為49.4%。

  據水土流失監測數據,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十年前的4萬平方公里下降到3.13萬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由實施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降低到3642噸,負氧離子含量監測年平均值由每立方釐米777個/提高到866個。全市林業産業總值達到435億元,農民林業每人平均收入達到720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