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在列強枷鎖中前行
- 發佈時間:2015-04-17 08:31:27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儘管“黃金10年”讓舊中國經濟有了起色,但是在那個生不逢時的年代,不久就趕上了史上最為嚴重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大蕭條”。
1929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雖然這場經濟危機沒有在中國發生,但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了直接的影響。經濟危機發生後,西方列強為轉嫁經濟危機,援引不平等條約紛紛在華輸入資本,企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中國航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就是那個時期的産物;與此同時,官僚資本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
中國航空公司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1930年~1949年)
1930年7月,中華民國交通部與美方重新簽訂合同,將中國飛運公司、中國航空公司(舊)和交通部滬蓉航空線管理處合併,成立新的中國航空公司。
1930年8月1日,新的中國航空公司成立,雖然與中國政府所有的航空公司名字相同,但性質卻完全不一樣:它是根據中國法律組成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交通部持有55%的股份,美方持有45%的股份。協議規定:中航有經營權的航線包括上海—成都航線,途經南京、九江、漢口、宜昌、萬縣、重慶;南京—北平(今北京)航線,途經徐州、濟南、天津;上海—廣州航線,途經寧波、溫州、福州、廈門、汕頭。中航在這些航線上享有10年的獨佔航權。
中航的總公司設在上海。1938年春,中航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中航曾經使用過西科斯基S-38、寇蒂斯神鷹、寇蒂斯·萊特C-46、道格拉斯-道爾芬,以及道格拉斯DC-2、道格拉斯DC-3、道格拉斯DC-4、道格拉斯C-47、道格拉斯C-53等機型。抗日戰爭期間,中航開闢了“駝峰航線”並堅持運營。1942年4月~1945年9月,飛越“駝峰”8萬次以上,運輸3.35萬人次,載運了50000噸貨物到中國,運出將近25000噸貨物。中航作為“駝峰”空運的重要力量,往返于印中兩國運送物資和人員,為中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後發生“兩航起義”,中航連同中央航空公司一夜之間被瓦解。而在“兩航”中起義的一批前中航員工,成為了新中國民航的骨幹。
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1931年~1942年)
1931年2月,繼中國航空公司成立之後,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歐亞航空公司,中方持有2/3的股份,德方持有1/3的股份。公司先後從德國購買了容克F13、容克W33、容克W34等機型飛機。原計劃開闢柏林至上海航線,故名歐亞航空公司;實際開闢了上海—蘭州、北平(今北京)—廣州、西安—成都—昆明等航線,均在中國境內。
歐亞航空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抗日戰爭期間遷往昆明。1935年,為了與中國航空公司競爭,歐亞航空公司的機隊裏出現了著名的容克 JU52飛機的身影,該飛機為下單翼三發動機配置,單臺發動機功率730馬力,時速286公里,可載客 18人,是當時國內最新型的大型民航客機;但歐亞航空公司的業務及營運規模始終未能超越中國航空公司,因後者起步早且取得了經營黃金航線的權利。
1941年,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外交關係破裂,於是歐亞航空公司股權歸中方所有,爾後於1943年3月改組為中央航空公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