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港股牛市來得正是時候

  • 發佈時間:2015-04-15 08:12: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去年年底開始的滬深A股上漲行情,形成了對周邊市場的傳導效應。尤以滬港通的“雙城記”催化效應最為顯著。這些天,港股迎來了大牛行情,而且來得正是時候。

  恒生指數在上週三個交易日內累計上升近2000點,站上27000點大關,升幅高達7.9%。指數飆升抬升市場成交量並頻頻刷新歷史新高,4月9日成交量進一步放大至2915.3億港元,刷新歷史高點。本週一,香港恒生指數收盤上漲2.7%至28016.34點。分析家們預計,恒生指數借“牛”氣可達30000點。

  雖然中國宏觀經濟仍處下行趨勢,但中國經濟新常態趨勢已經穩固,所有改革已初見成效,今年一季度CPI、PPI兩項指數反射出來的貨幣金融政策將更為寬鬆。在樓市新政僅對一線城市有所反應,而二三線城市慣性遲鈍的情境下,內地充裕資本趨利流向資本市場,促成了滬深股市大牛市的形成。

  春江水暖鴨先知,“滬港通”使得港股對滬深股市的行情傳導更為敏感。滬深股市行情走牛,港股也水漲船高。不唯如此,南韓、日本股市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股市的陣陣暖意。我國台灣股市,用島內媒體的生動形容,也希望中國大媽去提升股市行情。

  除了滬港通的“雙城記”,預計10月還將啟動“深港通”。對於兩地股市而言,不僅僅是從“雙城記”變成“三城記”,而且未來“滬股通”、“港股通”及“深股通”還將取消投資限制。如此,內地充裕的資金量和香港完善的股市治理,會形成“1+1+1大於3”的增值效應。就此而言,港股走牛,並不僅僅是滬深股市一般性的傳導溢出,而是兩地資本市場合作共贏雙重效應的體現。

  除了內地資金,國際資金近期也在流入我國香港股市。環視美、歐、日三大市場,美聯儲加息預期雖然已失了“耐心”,貨幣正常化的時間點卻並不明朗,追漲強勢美元的國際資本都在尋找另外的創富機會。歐洲和日本,還在通過各自的QE來“治療”通縮,敏感的資本也在選擇更好的投資機會。滬深股市和香港股市遂成為國際資本當下的最佳選擇。因而,港股牛市也是後危機時代全球市場動態調整的結果。

  客觀而言,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各大機構並不認為大牛市是大概率事件。因而,全球各大機構為將資産做最充分的全球化配置,力爭最大限度地消弭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而在經濟新常態下滬深股市的大牛行情延伸至了港股,各大機構迅速調配全球資産來兩地股市投資。

  從技術主義的角度分析,滬綜指一路從2000點攀升至4000點,足足漲了一倍,而恒指從24000點到27000點,不過漲了10%多一點,從兩市利益攸關的趨勢看,恒指漲到30000點甚至穩固在更高點數,並不令人驚奇。而且,內地不少大企業AH股同時上市,但是相比A股的股價,H股價相對較低,成了價值洼地。只要滬深牛市行情不變,H股價格至少將和A股持平。這對流向股市的資金,是看得見的誘惑。由於保險資金允許投資香港創業板,加之公募基金可以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長期被冷落的香港創業板也可能為各路資本所青睞。

  更重要的是,中國新常態的經濟增速底線已定。在7%左右的空間裏,宏觀政策“工具箱”裏工具很多,但貨幣政策在未來一段時間裏還會維持適度靈活,可能還會有至少一次的降息降準。貨幣政策導向下的股市資本相對充裕,牛市行情也有助於利用市場指揮棒來調節融資不均的尷尬。更何況,中國各地自貿區改革擴容,投資政策從大把撒錢轉向定點投放鐵路及民生工程,也預示著深化改革的穩健和定性。由此可見,所謂新常態並非是經濟下行的委婉表述,而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階段。

  已開啟半年的“滬港通”和即將開啟的“深港通”,包括“一人多戶”的放開,凸顯內地推進證券市場大發展的決心與力度。因而,滬深牛市和港股牛市的同頻共振,並非市場隨性而至,而是所有改革邏輯下的必然。

  (作者係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