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道略:中國演齣劇場存在劇場結構規模失衡等五個現象

  • 發佈時間:2015-04-13 08: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3日訊 (記者邵希煒)道略演藝産業研究中心主辦的2015“演藝北京”劇目交易會暨第5屆道略演藝産業年會于4月9日至10日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隆重召開。10日下午,道略演藝首席分析師毛修炳發佈了《2014-2015演齣劇場發展報告》,並解讀了中國劇場存在的“五個現象”。

  

  毛修炳

  毛修炳表示,第一個現象就是演齣劇場建設火熱。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2014年,舉辦過商業演出的場館共1706個,其中專業劇場868個,佔比51%。去年新建並開演的劇場有33個,據毛修炳預測,未來3年還會有至少50個劇場興建,投資額高達180億元。因此,全國劇場建設快、資金投入大。

  毛修炳表示,第二個現象是劇場結構規模失衡。數據顯示,我國大型劇場佔大多數,真正培育原創生態的小劇場比較缺乏。目前,全國600座以上的劇場佔全國所有劇場的比重為58.4%,500座以下小劇場為364個,僅佔41.6%。毛修炳表示,在美國百老彙,超過600座的劇場有40個,300座以下的劇場佔比較高,能達到70%-80%。這些小劇場與很多實驗團體合作,推出各種各樣的實驗性、創新性作品,如果反響好,再一步步進入到大劇場,進入到600座以上的商業劇場。毛修炳説:“從這個結構來看,全國的小劇場匹配是非常非常缺失的。因為小劇場基本上是原創實驗性的演出比較多,這也是與當前原創下滑的趨勢相對應的。”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第三個現象為劇場演出活力不足。數據顯示,我國77%的專業劇場商業演出場次不足50場,絕大多數城市劇場的演出場次低於全國平均的46場。毛修炳表示,這方面北京、上海做得比較好,有很多活躍的劇場。數據顯示,北京的劇場年均演出場次高達137次,上海為90次,廣州為48次,天津為47次,其他城市的演出場次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46次。

  毛修炳表示,第四個現象是劇場觀眾培育不力。他表示,雖然演齣劇場推出多樣化的群眾培育措施,但受制于演出類型和消費市場不成熟,劇場上座率依然不理想。對於這個問題,毛修炳認為劇場怎麼發展會員機制非常重要。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第五個現象是劇場經營模式被動,大多數演齣劇場尚未拜託被動的租場經營模式,演出行銷等服務功能缺失。目前,劇場與劇團相互割裂,尚未形成“劇場+劇團”相統一、協調發展的局面;此外,劇場服務功能不完善,單純提供租場服務,難以提供行銷推廣等綜合配套服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