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紀念梅蘭芳訪蘇演出80週年
- 發佈時間:2015-04-12 07: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10日、11日在京召開了“紀念梅蘭芳1935年訪蘇演出八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重憶一段中外文化交流佳話的同時,與會者們也總結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展示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提供了可行建議和構想。
八十年前的奇跡
1935年3月至4月間,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率團赴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演出。邀請單位專門成立了接待梅蘭芳委員會,主席由協會會長C。阿羅舍夫和當時中國駐蘇大使顏惠慶擔任,委員包括斯坦尼斯拉伕斯基、聶米羅維奇·丹欽科、梅耶荷德、愛森斯坦等文化藝術界著名人士。因觀眾購票空前踴躍,梅蘭芳等原定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八場的演出,應蘇方要求,改為十四場,並在世界久負盛名的莫斯科大劇院加演一場作為臨別紀念。
被稱為“蘇聯電影藝術最卓越代表”的愛森斯坦專門把《虹霓關》之“對槍”一折拍成電影,並把京劇的許多藝術融入了他此後的電影藝術的創作中。蘇聯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著名戲劇家如梅耶荷德、布萊希特等高度讚揚梅蘭芳的演出,他們此後對中國戲曲藝術的關注和研究,更促進了歐洲現代戲劇的發展,這次訪問演出進一步宣傳並確立京劇這種古老的東方戲劇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中國戲曲藝術對外傳播最成功的範例。
兩位大師的交流
梅蘭芳之子梅葆玖説:“如果説梅蘭芳訪美演出的成功,使西方人重新認識了中國戲劇,那麼梅蘭芳訪蘇演出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傳播,更在於使京劇藝術有了理論的系統的闡述。”他表示,“著名導演愛森斯坦拍了他認為是典型京劇的電影《虹霓關》,留傳至今。當天蘇聯《真理報》文章的標題就是《偉大的愛森斯坦拍了偉大的梅蘭芳》。”
俄羅斯愛森斯坦中心主任克雷曼·諾吾穆介紹,梅蘭芳在莫斯科時,愛森斯坦幾乎每天晚上見梅蘭芳,有時欣賞梅的表演、有時進行交流。而愛森斯坦晚期的作品《伊凡雷帝》帶有歌舞伎的審美,但也可看出京劇的影子。
俄羅斯國家藝術研究院梅耶荷德遺産研究委會員謝爾巴剋夫·瓦節穆表示,1935年梅蘭芳的表演中令先進蘇聯導演最敬佩的是精簡的演員技能,不僅他們能夠完全理解這種特別的表演方式,廣泛的蘇聯觀眾也早熟悉了“程式化”戲劇。
助力京劇“走出去”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周麗娟結合其在俄羅斯查閱的新聞媒體上報道的近40篇文章分析了梅蘭芳訪蘇演出成功的原因。
她認為,與訪日、訪美不同的是,1935年梅蘭芳的訪蘇演出得到了中蘇兩國政府的支援,為迎接、宣傳梅蘭芳演出,蘇聯文化藝術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寫了大量的文章,不僅介紹了獨特的戲曲藝術,而且對中國的戲曲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這次出訪,梅蘭芳、張彭春等既借鑒了訪日、訪美的經驗,又充分考慮到了蘇聯國情的特殊性,在劇目的選擇、演出時間的安排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特別是在推介戲曲藝術的演講中更是關注到了歐洲觀眾的接受心理和習慣。
但與此同時,歧見亦在所難免。武漢大學的鄒元江教授指出,雖然蘇聯報刊對戲曲藝術的價值何在的評價也是比較一致的,把梅蘭芳的“絕技”視作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仍認為“這滿覆著粉紅花瓣的古老梅樹已經不能再結(果)實了”,只能寄希望於中國人民偉大的“解放運動”才能將這棵梅樹“重新灌注些新鮮的樹汁”,這才是“充滿新生命的藝術”。“顯然,對於這些歧見是需要加以重新甄別分析的。”他説。
作為本次會議的倡導者,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瑾表示,實踐證明,戲曲藝術的對外交流可以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其在傳播價值理念方面更是有著獨特的優勢。與會者們探討了這一成功的對外文化交流案例背後的原因,總結內在規律,對當今戲曲藝術對外交流在政策制定和實際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構想,為今後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有效地展示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完整體系及豐富的思想內涵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