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年演出 700場場場“火爆”樂鄉民

  • 發佈時間:2014-10-25 03: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程天賜文/圖

  秋收後,農村文化市場又將迎來演出高峰期。近日,記者來到安徽省利辛縣馬店孜鎮集美水寨新村,還沒進村先聞戲聲——“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高亢的豫劇梆子曲調飄蕩在寧靜的鄉村。一進村口,大型演出舞臺車映入眼簾,雖然離正戲開演還有半個小時,村民早已“搶佔”有利位置,不少鄰村鄉親也聞訊趕來。皖豫豫劇團團長祝賀粗略估計了一下:“至少來了400人,到晚上看戲的人會更多!”

  據利辛縣文化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海濤介紹,該縣現有民間劇團100多家,每個劇團從十幾人到數十人不等,每年演出少則幾十場,多則上千場。皖豫豫劇團就是其中佼佼者。

  該劇團以家庭劇團的方式經營,機制靈活。除了商業演出,他們還承擔著文化惠民演出任務,政府購買劇團的服務,每年送戲下鄉700多場,場場“火爆”樂鄉民。

  30多年來,皖豫豫劇團輾轉皖蘇魯豫接壤地區農村,演出上萬場,用不平凡的經歷書寫了一個農民劇團傳奇。

  一家三代從戲獻身豫劇藝術

  今年25歲的皖豫豫劇團團長祝賀,出身豫劇世家。她5歲跟著爺爺和父母學戲,中學畢業考入商丘市戲曲學校,後來又到北京進修學習。經過多年的舞臺演出磨練,如今她已成長為一名豫劇新秀,在多部戲中擔綱主演。《鍘刀下的紅梅》中,她飾演劉胡蘭,扮相端莊俊美,演技出眾,唱腔明亮甜潤,以“情”貫穿全劇,成功塑造了劉胡蘭這個家喻戶曉的少年英雄形象。近年來,皖豫豫劇團先後榮獲亳州市戲劇精品劇目展演一等獎、“安徽省百佳民營劇團”稱號。

  在祝賀心目中,觀眾就是衣食父母,戲曲有恩于她們一家。“父親早早將團長一職‘捆綁’到女兒身上,就是希望我負起責任,更快成長,承擔起傳承豫劇藝術的使命。”祝賀説。

  祝賀的爸爸祝皖豫是劇團的創辦者。祝皖豫本名祝朋,幼時跟他父親祝士領學戲。母親上過戲校,天生一副好嗓子,曾得雅號“小喇叭”。在這樣的家庭裏熏陶出來的孩子,無疑對戲劇癡迷熱愛有加。因為父親是安徽人,母親是河南人,家長就給祝朋起了個“皖豫”的乳名,後來祝朋把“皖豫”作為藝名。皖豫的幾個妹妹對戲劇也是一個比一個執著。一家人時常你唱一曲《花木蘭》,他和一段《桃花庵》,引得左鄰右舍駐足門前屋後傾聽。

  剛剛改革開放的1979年,不到20歲的皖豫跟家人一商量,組成一個農民家庭劇團。他攜全家到渦陽縣北馬店鄉前賈村,收徒傳藝,招收了20多名農家子女,早練晚排,調嗓説課,形成了30多人的演出團體。農民手頭拮據,化裝、道具、行頭哪樣不要錢?於是,他們全家省吃儉用,用賣小麥、黃豆的錢,到利辛戲劇商店買了30多件戲衣,8頂頭盔;又自己動手製作了槍刀劍锏等舞臺應用之物……

  輾轉鄉村演齣劇團甘苦備嘗

  劇團日復一日輾轉于田間地頭演出。運輸工具僅一輛人拉板車,演員們肩挑、手拿道具,背著鋪蓋,徒步行走每個鄉村角落。每到一處,自己動手刨土搭壘土臺子,上用布篷,周圍用草席,內挂幕布幕簾。從蒙城移師淮北,從安徽轉戰江蘇,又從河南奔赴山東。爬了無數溝坡,踏了條條田埂,過了一村一莊……就這樣,每年演出200多場,每場演出觀眾都不會少於1000人。

  演出中,他們不計較費用,讓鄉親們量力而行,三百元五百元就演出一場。那時,有的地方農民很清苦,只能湊上100多元,劇團也認真地演出一場,絕不因為錢少而“偷工減料”,斬頭去尾。

  屈指算來,皖豫豫劇團如今已走過35個年頭。劇團從無到有,從13口人起步到穩定在40多人,從只能演3個劇目到如今能演100多個劇目,從板車到汽車舞臺,從草臺班子到具備縣級演出水準,從十幾件戲衣到如今擁有全自動舞臺車3部,服裝、設備齊全。2009年,女兒祝賀接過父親的擔子,擔任團長,劇團邁向更廣闊的城鄉戲劇舞臺。這些都令老團長祝皖豫無比欣慰。

  唱響真善美場場“火爆”樂鄉民

  你可別小看這個農民劇團,其演出品質可與縣級劇團媲美;內容多是宣揚傳統的倫理道德,倡導真善美的人間真情,鞭笞假惡醜的世態陋習;從戲碼的數量上,連演3個月沒重戲。更可貴的是,他們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奉獻精神。劇團每到一處,都以優秀的劇目、精湛的表演和嚴格的紀律給當地鄉親們留下美好印象,結下深厚的友誼。

  他們曾在回民居住區演出,為了尊重回民的生活習慣,一年半沒吃過一頓豬肉。演出後有的村民來看望演員,他們總是真誠相待,促膝談心,有説有笑,極其熱乎。

  劇團在徐州銅山演出期間,一次,風塵僕僕地來了幾個熱心人看望皖豫。交談間才知道劇團在蚌埠演出時,給那裏的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次,他們受蚌埠觀眾的委託,專程趕赴銅山慰問演員們。

  劇團到淮北烈山煤礦演出,當地贈送了一汽車煤炭;在化樓演出時,農民又送了一汽車石灰……

  蚌埠市著名的老表演藝術家張玉生被皖豫豫劇團的精神感動,出任劇團藝術指導。

  近年來,在名師的指導下,皖豫豫劇團把過去的劇目重新整理、提高,又排練了《伍子胥》、《天賜祿》、《趕船救妹》等一批劇目。傳統戲《清風亭》、《淚灑相思地》、《打金枝》、《三哭殿》、《風雨行宮》、《牧羊圈》、《桃花庵》、《樊梨花》、《賣苗郎》、《對花槍》、《包青天》、《穆桂英挂帥》等常演不衰。現代戲《芝麻官下鄉》、《紅燈記》、《李雙雙》、《香魂女》、《小二黑結婚》、《鍘刀下的紅梅》等深受群眾喜愛。

  劇團還結合農村現實創作了不少反映鄰里關係、婆媳關係、文明新風等內容的豫劇小戲,貼近群眾。祝皖豫、祝賀父女應邀參加了省、市農民演出團體座談會。劇團受到利辛縣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表彰,得到專家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文化激勵機制劇團再寫傳奇

  今年10月11日,在利辛縣前進村,一場傳統戲曲《包青天》讓當地村民看得目不轉睛。記者問:“如今家家都有電視,大夥兒為什麼還對現場演出這樣癡迷呢?”村民祝傑説:“在家一個人耷拉著腦袋看電視,沒啥意思。戲場是公共場合,我們老百姓能聚在一起聽戲,説説笑笑,非常開心!”從黃橋村趕來聽戲的賈紅玲説:“《包青天》是反腐主題,伸張正義,看著帶勁,我們百聽不厭。”

  也正是考慮到現場演出的不可替代性,從2012年起,利辛縣政府每年拿出300多萬元與當地知名的演出團體簽訂演出合同,購買服務,送戲下鄉,每年在全縣346個村演出節目近千場。每場演出,縣裏給劇團補貼2200元,這只是市場價格的一半,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僅使群眾有戲看,更使劇團添活力,激發了創作演出更多精品的積極性。

  該縣文化部門還將民間劇團作為文化産業來重點扶持,定期開展藝術培訓,實施名劇名角名團戰略,每年舉辦全縣文藝匯演,以獎代補,鼓勵藝術創作。

  皖豫豫劇團還與利辛縣博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利辛劇院)實現了“院團”資源整合,提升了實力。

  “這樣一來,優化了民營劇團的生存發展環境。”祝賀説,“特別是政府採購我們劇團的演出服務,使劇團下鄉演出場次有了保障。有這筆固定的費用,我就可以讓我們的演員有較穩定的收入,他們就可以安心工作,盡心在舞臺上把好的藝術展現給群眾。”

  皖豫豫劇團的發展傳奇,見證了民間劇團自強、奮鬥、成長的歷史,也見證著國家文化惠民政策春風化雨,給新農村文化建設帶來的新變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