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機場建設 請給城市記憶留一席之地

  • 發佈時間:2015-04-13 08:31:3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錢擘

  因為工作的關係,會時不時路過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號航廈。這裡正在進行施工改造,差不多一半的區域已經大興土木。儘管工地自然會與當初坐飛機經過時的樣子大不相同,但見到那些依舊保留著的外墻立面縱向平行結構,心中就會暗暗添一點溫暖和翹首以待,知道若干時間後工程竣工,你所熟悉的、航廈最醒目的視覺標誌,將繼續在那兒靜靜地迎送你。

  196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商定開通國際航線,確定使用虹橋機場通航。一年後,虹橋1號航廈改建工程完成,並投入使用,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首個國際航班。此後半個世紀的時光如水般過去,與虹橋1號航廈同時代的老前輩們大多謝幕退休,它卻始終堅守在崗位上。50年光陰荏苒,對於千千萬萬曾經在上海搭乘民航航班的旅客來説,虹橋1號航廈或是他們關於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或是他們每次興衝衝踏上旅途、樂呵呵返回家鄉的行程見證。你搭乘的航班會有不同,進入的候機區域也未必是同一處,唯獨航廈外墻上那些巨大的縱向結構,每一趟旅程都會映入眼簾。

  所以,當這名民航“老兵”開始新一輪改造時,人們固然期待它的內部管網設施得到更新,期待商業配套進一步完善,期待空間更舒適寬敞,期待與其他各種交通工具無縫對接;但與此同時,人們也期待,它最經典、最醒目、最植根于腦海深處的特點不會被抹殺。這已經不是這名或者那名旅客的個人印象,而是屬於整座城市的記憶。

  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座城市來説,其機場航廈或許不像虹橋1號航廈那樣年代久遠,但在留住公眾記憶這一點上,卻始終是相通的。

  民航機場作為公共空間的獨特性,決定了它會留住公眾群體性的回憶和産生情感共鳴;而且這份情感,由於民航的行業特點,常常意味著第一次出遠門的旅行、第一次踏足藍天的新奇,更充滿了可以每每回味的喜悅與期待。要是這樣的記憶載體煙消雲散,對人們心靈上造成的損失,便尤其可惜且難以彌補。

  隨著民航事業的高速發展,新機場、新航廈的建設如雨後春筍般,其重要性也不言自明。只是在新與快之後,我們確實寄望,關於機場的城市記憶也能在其間贏得必要的尊重。

  自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工程項目並不是虹橋1號航廈這樣的改造,而是重新建設,要它們繼續遵循前人的造型、特點肯定不合適。但我們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兄弟行業就曾經提供過案例——上世紀90年代,杭州新建火車站時,特地將舊杭州站的站徽取下、安放在了新站上。機場航廈也有這樣的地名標誌,也是旅客見到目的地最直觀的信號;在新機場、新航廈工程中,讓這樣的地名標誌保留既有造型、風格、視覺元素,顯然並不困難。

  而對於功成身退的機場“老兵”,簡單一拆了之同樣可惜。

  比如,上海的龍華機場曾經是亞洲最大的航空樞紐,但因為地理位置與城市擴張,無法再扮演往昔角色。而令人欣喜的是,機場範圍內的各種民航設施,又通過另一途徑得以再生。

  龍華機場舊航廈改作商業設施,老建築物的獨特魅力,儼然成為吸引消費者的一大賣點。機場巨大的機庫、燃料儲罐則被設計師巧妙地改造成藝術展示空間,成為眾多知名美術館、藝術展覽的落腳地,其中就包括前些時候引來輿論熱點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此外,地處黃浦江西岸的龍華機場跑道及周邊的空曠綠化帶,也有大片得以保留、整修,既是市民休憩、親近綠色與水岸的好去處,也是一年一度著名的“西岸音樂節”舉辦地。老機場雖然告別旅客了,卻換了種新的方式,繼續成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與千萬市民分享記憶。

  雖然民航誕生迄今不過百年,可説是一個相當年輕的行業,但我們論及傳統保護、説起存留歷史脈絡、説起守護城市記憶,並不應該只想到老街窄巷、文物建築、名人遺跡,機場同樣需要留下一席之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