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普惠金融服務品牌
- 發佈時間:2015-04-02 02:50:5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31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發佈2014年度《普惠金融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這是郵儲銀行連續第二年發佈《普惠金融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末,郵儲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ATM機6.6萬台,服務觸角遍及廣袤城鄉。
自2007年成立以來,郵儲銀行一直堅持發展普惠金融。但是普惠金融運營成本很高,小微企業貸款、小額信貸風險也比較高,郵儲銀行普惠金融如何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眼前的問題。同時,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實體網點的作用會逐漸喪失,作為全國網點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對於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郵儲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徐學明。
普惠金融不是一句簡單口號
記者:去年,郵儲銀行發佈了中國銀行業首份《普惠金融報告》。日前,你們再次發佈這樣一個報告,請問郵儲銀行發佈普惠金融報告是出於什麼考慮?
徐學明:我們的考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一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決定中關於“發展普惠金融”的要求,二是在全社會倡導普惠金融理念,讓弱勢群體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務。另外,作為普惠金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我們也希望借助這樣一個載體,宣傳郵儲銀行一直以來踐行普惠金融所取得的成績。
郵政金融提供普惠服務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上溯到1898年大清郵政開辦匯兌業務,郵政部門辦金融已有上百年了。110多年來,郵政金融一直走的是普惠道路,比如,1919年成立的郵政儲金匯業局,除辦理儲金、匯兌業務外,還辦理保險、經營股票,抵押貸款等業務,當時儲金局確立的宗旨就是“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1986年恢復開辦郵政儲蓄業務,主要是為了方便百姓存款、取款。
2007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成立伊始,我們就確立了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的戰略定位,自覺承擔“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社會責任。八年來,我們充分發揮自身網路優勢,累計發放小額貸款9700多億元、小微企業貸款2.35萬億元,有效解決了800多萬農戶和1200萬戶小微企業經營資金短缺的困難。可以説,我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郵儲銀行的普惠金融樣板。
記者:現在普惠金融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了,從大銀行到小銀行,從銀行到非銀機構,從實體網點到網上眾籌,很多機構都在強調要發展普惠金融,對這一現象,你怎麼看?
徐學明:這是一件好事!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機構加入到普惠金融隊伍中來。但是,普惠金融可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應該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是一種不能寄希望於賺大錢、賺快錢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的長遠戰略。我覺得,踐行普惠金融,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用工匠精神,經過艱辛付出、千錘百煉,才能打造出普惠金融的服務品牌。
比如像郵儲銀行,我們放出去的小額貸款平均單筆僅6.46萬元,沒有抵質押品,一個信貸員最多能管二百六七十個客戶,平均不到200個客戶,貸前調查、貸後管理勞人費馬,運營成本很高,如果急功近利,靜不下心來,這種業務是做不好的。
金融服務離不開最後一公里
記者:有人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今後普惠金融完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實現,實體網點的作用會逐漸喪失,作為擁有4萬個網點的郵儲銀行,你們將如何應對?
徐學明:的確,網際網路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乃至思維方式,網路可以打破時空,可以提高效率、整合資源、降低成本。但是我認為,網際網路只是一種工具,它不是萬能的。網際網路可以促進傳統行業升級換代,但它不可能完全顛覆替代傳統行業。P2P網貸平臺最早于2005年起源於英國,之後在美國發展稍快一些,但是近十年來,它並沒有改變美國銀行業的基本運作模式,且規模也還不是很大。這些年來,美國的銀行實體網點也沒有明顯減少。例如富國銀行,它在過去三年中保持了6200家實體網點的規模,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其實,客戶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銀行服務渠道的多元化,實體網點、自助機具、網銀、手機銀行等,都是銀行和客戶聯繫的渠道。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金融業務特別是銀行業務會根據産品的複雜程度及可獲得的便利性、客戶的年齡結構、體驗要求等諸多因素在不同渠道間分流。在這一進程中,智慧移動終端,也就是手機銀行的發展速度應該會更快一些。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既然是金融,就要堅持風險管理為本,而且由於受到資本金的嚴格限制,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不可能把資産規模做得太大,它的優勢更多還是體現在通道和平臺上,主要適合銷售相對簡單的、標準化的産品。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金融服務一定離不開最後一公里。郵儲銀行擁有4萬個網點,遍佈城鄉,特別是有71%的網點分佈在農村,可以説離老百姓最近,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擁有龐大物理網路的郵儲銀行,也在加快網際網路金融佈局。這幾年,我行電子銀行業務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在全行4.7億客戶中,電子銀行客戶已達1.15億戶。作為中國客戶規模最大的銀行,我們高度重視網際網路金融,李國華董事長指出,郵儲銀行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必須加大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力度。為此,我行經過近一年努力拿出了新一輪IT規劃,這個規劃很重要的一個發力點就是積極佈局網際網路金融,下一步,我行要搞雲平臺、大數據平臺,要發揮中國郵政實物流、資訊流、資金流“三流合一”優勢,與股東郵政集團共同打造農村電商平臺。為積極應對挑戰,提高全員思想認識,加強各級管理者對移動互聯時代銀行轉型的重視,今年年初,呂家進行長向高管層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布萊特·金的新著《銀行3.0》。
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目標是把郵儲銀行打造成為一家線下網點數量最多、線上功能豐富的銀行,構建起一個O2O的立體化金融服務網路。
可持續發展講求規模效應
記者:正如你此前講的,普惠金融運營成本很高,而且據我了解,相對而言,小微企業貸款、小額信貸風險也比較高,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普惠金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嗎?
徐學明:您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同時,可能這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就結合郵儲銀行的實踐來談一下看法:
要實現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我認為首先需要講求規模效應,否則你的成本是降不下來的,那結果可能是解決了融資難,但無法解決融資貴,或者説是“普而不惠”。要做大規模,需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比如網路規模足夠大、客戶數量足夠多。所以,我覺得,大型機構更適合做普惠金融。
第二,大型機構做普惠金融,必須得有一個合理的全功能商業銀行業務結構做支撐。像郵儲銀行,我們根據自身情況確定要建設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要做普惠金融的楷模。但是在專注做零售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把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場業務做好,否則“金雞獨立”是難以支撐普惠金融的風險和運營成本的。對於這三塊業務,我們把它比作“一體兩翼”,零售是機體,公司和金融市場是“兩翼”。近年來,我行信貸業務持續快速發展,已連續多年增幅排名行業第一位。特別是去年以來,在經濟下行期,為加大服務“三農”、中小企業、戰略新興産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我行持續加大信貸投放,今年1月份,信貸投放規模首次躍居同業第一,當月統計數據出來之後,我們自己都吃了一驚。由於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加之這兩年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存款增長已難以完全滿足信貸發展的需要,過去大家都認為郵儲銀行的資金最富裕,但現在的情況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為此,我行加大盤活存量的力度,比如去年搞了中國銀行業7年來首單“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盤活存量房貸68億元,我們還積極拓展同業投資、投行、資産管理、債券借貸等新業務,通過有效盤活存量、加大創新力度,來提高收益,支援、支撐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有效控制風險,壓降成本。去年底,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64%,是中國銀行業平均水準的50%。我們的經驗是始終堅持審慎的經營策略,不急躁冒進;主動向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印尼人民銀行(BRI)以及世行等國際機構學習,打造一流的小貸技術;注重貸前調查,嚴把入口關,加強貸後管理,及時化解風險;拓寬抵質押品範圍,引入融資性擔保公司,給客戶增信;為客戶提供“一條龍”式的交易銀行服務,化解信用風險。在降低成本方面,建設流程銀行,推行“信貸工廠”模式,等等。
以上是從銀行內部來看,最後也提兩點建議:一是建議政府及監管部門要加大扶持普惠金融發展力度,比如給予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政府支援;實施信貸規模、風險權重、不良貸款容忍度、壞賬核銷等方面的差異化監管政策等等。二是建議全社會要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誠信文化成為社會的風尚和共識。
專題采寫/梁薇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