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難”綜合試點正全面推進 救助困難群眾要補“短板”
- 發佈時間:2015-03-23 07:5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民之疾苦,國之要事,要竭盡全力,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曾提出,要推動慈善與政府救助銜接互補,出臺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措施,發揮社工、志願者等社會力量作用,動員和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兜底民生,把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護傘”註定是一項系統工程。
近日,記者在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醫院採訪時看到,寬敞明亮的病房裏,3歲的藏族女孩索朗玉珍正坐在病床上和義工玩遊戲,紅撲撲的臉蛋上顯出活潑與健康。她患有先天性馬蹄足內翻病,在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從家鄉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來到北京就診,至今已成功完成了2次矯正手術。對索朗玉珍的救助,是社會慈善力量與政府救助銜接互補的一個具體案例。據介紹,2次手術共花了七八萬元,除“新農合”外,主要由公益組織慈緣基金會聯合浙江敦和基金會提供幫助,醫院也針對貧困家庭進行了相應的費用減免。
多年來,以最低生活保障、受災人員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和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制度為支撐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發揮作用,絕大多數困難群眾得到了及時、有效救助。但也要看到,社會救助體系仍存在“短板”,解決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尚缺乏制度安排。
“一些極端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往往都是因為有些急難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説,“目前,我們正在和財政部一道進行‘救急難’的綜合試點,就如何及時監測發現,如何及時報告受理,及時轉辦轉介進行探索。”
不少地區也出臺了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購買公益崗位等政策,按照市場規律實現救助資源的優化配置,讓群眾日常生活有著落、有奔頭。比如,近日出臺的《四川省社會救助實施辦法》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就業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均處於失業狀態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針對性措施,確保至少有1人就業。(經濟日報記者 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