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力避“碎片化” 確保“有重點”
- 發佈時間:2015-01-14 03:53:0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一項保障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近年來,我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社會救助體系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在實際操作中,社會救助在編密網、托底線、救急難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在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過程中予以徹底解決。
記者:我國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但是還是有一些家庭,因成員突患重大疾病等原因,陷入突發性的困難,僅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其中有些採取了極端的求助手段。這些家庭原本不屬於低保對象範疇,如何讓他們在突遭急難的情況下及時獲得救助?
林閩鋼:因為我國救助政策政出多門,制度間缺少銜接及整合,存在著重復和遺漏現象,從而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建立救助急難工作長效機制來解決。通過各級政府和服務組織“四級聯網”的急難對象及時救助機制,並及時採取幫扶、疏導和監護干預措施,儘快做到早發現、早救助。還要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服務平臺,建立化解急難問題的“綠色通道”。
記者:全國人大財經委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指出,我國社會救助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您認為哪些方面還需要完善,應該採取怎樣的具體措施?
林閩鋼: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目前雖然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由於我國社會救助體系還處於定型和優化的發展階段,仍面臨著城鄉發展不協調,項目發展不平衡,實施方式單一化,監管力度不夠,資訊化建設明顯滯後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實現對象精準化、標準科學化、程式規範化、制度配套化、城鄉一體化;特困人員供養方面,要建立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建立專項資金;受災人員救助方面,要健全受災人員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實現受災人員救助管理規範化;醫療救助方面,要擴大救助範圍,提高救助能力,加強與城鄉醫保的銜接,形成“按類別、多層次、保基本、有重點”的救助新格局;教育救助方面,要健全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社會參與的幫困助學長效機制,從一次性救助向連續性救助轉變;住房救助方面,要通過配租公共租賃住房、農村危房改造等方式,重點解決城鎮居民基本住房問題和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就業救助方面,要建立就業救助資訊管理系統,並採用貸款貼息、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等辦法進行有針對性救助。強化動態管理、分類幫扶、跟蹤服務;臨時救助方面,要建立主動發現、及時救助機制,建立救助資訊共用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不斷完善臨時救助資金籌集機制。
記者:如何進一步整合社會救助體系,讓社會救助體系發揮出應有效力?
林閩鋼:推動社會救助體系的定型。要依法破解救助“碎片化”,進行整體規劃,實現各項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和發展;要縮小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建立覆蓋城鄉、公平可持續的社會救助體系。還要優化社會救助制度,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升級。從物質和現金救助轉向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綜合援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