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職中央財政資助資金使用效率偏低

  • 發佈時間:2015-03-23 07:5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馬慧娟 梁國勝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職學校搶生源已到了要嚴格實施“圈地保護”的地步

  不管是中西部還是東部,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跑去搞升學了,而中職免費政策正在強化這一趨勢

  如何在撥款機制中加入對專業成本、市場需求、辦學品質的合理考量,是進一步提升中央中職教育財政投入效果的關鍵所在

  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有不少代表委員呼籲,希望國家出臺政策,對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像本科、高職院校一樣給予一定的生均經費支援,同時,呼籲推行全免費的中等職業教育,打好帶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均經費”和“免費教育”兩張牌。

  這一呼籲,讓剛剛結束調研的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下稱“北大教育財政研究所”)教授劉明興感到一陣憂慮。

  在過去的半年中,北大教育財政研究所中職課題組對全國東中西部多個省30余縣市進行了覆蓋近百所中職學校的調研。調研發現,無論是發放助學金還是免學費補助,都會降低家庭的中職教育成本,提高低收入家庭學生選擇中職教育的可能,但是,在中職學生資助體系運作10年、免學費補助為主的資助體系建立3年後,在不同的地區,産生了不同的影響。

  據北大教育財政研究所博士後田志磊介紹,在中西部地區,免學費補助促使中職教育招生好轉,專業結構有所優化,但是財政資金效率損失依然嚴重;在東部地區,中職免費政策造成了比較複雜的影響,甚至産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其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中職教育發展模式與産業需求之間的錯配。

  為此,該研究所認為,應給予東部地區更多的政策自主權;同時,職業教育的改革應以企業的投入機制為重點;明確我國技能形成系統的總體框架,具體定位中職學校的功能和作用,給予中職學校市場導向的財政激勵;在“校企合作”之外增加“政企合作”,努力建立開放性的職業教育治理框架。

  部分財政補助被消耗在中職學校搶奪生源的過程中

  “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實行責任制,分管職業教育的副局長都有招生任務,不準市區職業學校到該縣初中進行招生宣傳,不準本縣初中生到外地就讀職業學校,把給本縣職業學校輸送生源數量作為初中校及校長業績考核及獎懲的主要指標之一。”調研中,當劉明興看到一個縣政府在文件中關於中職學校招生的這一規定時,不禁感嘆,如今,中職學校搶生源已經搶到了要嚴格實施“圈地保護”的地步。

  調研發現,在中西部地區,中職教育免費政策對於本地中職教育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減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經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受到了中職學校校長、市縣職業教育管理者的普遍擁護。

  免學費補助所激發的中職學校生源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西部中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能源、土木水利、加工製造、交通運輸等“硬”的專業招生比重上升,財經商貿、旅遊管理、休閒保健等“軟”的專業招生比重下降。並且,隨著中職學生學籍和資助管理整治活動的開展,虛報套取補助金的現象得到了極大改善。擠出水分後,受資助學生的平均年齡也從19歲左右下降到16.5歲左右。

  但是,田志磊認為,從財政補助資金用於教育的角度來看,效率損失依然嚴重。由於學校辦學品質資訊的不對稱,中職學校對於生源的競爭更多體現在招生投入上。中職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縣域是中職招生的主戰場。在高中階段入學適齡人口跌入谷底後,省市屬中職學校、縣職教中心、民辦中職等學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招生大戰愈演愈烈。目前,中西部地區,招生成本普遍在500元以上,招生成本高的學校已經超過1000元,個別民辦中職學校甚至超過2000元。很多學校的招生成本大於實際的教學經費。在中職招生市場混亂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並不是用於職業教育本身,而是被消耗在中職學校搶奪生源的過程之中。

  “在招生競爭最激烈的地區,‘仲介費用’很高,甚至成為一些民辦學校老師的大部分收入來源,厲害的學生,在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靠招生掙到好幾萬元了。”田志磊説。

  課題組認為,中職學校的招生成本不斷攀升與實施招生“圈地保護”有關。圈地後,設在市區的省屬職業學校、市屬職業學校、市屬技工學校在市區沒有多少生源可以招,就將縣域作為主要招生地,而縣域為了完成自己的招生任務不允許這些學校到自己的區域招生,更增加了這類學校的招生困難,因此,招生成本不斷攀升。

  招生成本過大,一方面影響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影響教學的投入,這對本來經費就不足的職業學校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近年來,如何應對中職學校生源素質有所下降的問題,也備受關注。

  一方面,很多進入中職學校的同學往往在初中階段的學業成績不甚理想,校長和老師感到,中職學校的看護功能在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削弱。“不少家長同意孩子上職業學校,未必是想讓孩子學到知識和技術,而是覺得孩子可以不過早地到社會遊蕩,能夠安全度過危險的青春期。”課題組成員、河南科技學院教科院院長宋飛瓊和申家龍教授在文章中説。

  另一方面,在國外普遍採取的針對貧困學生的“補習教育”等具體措施和成套的財政支援制度,在我國的中職學校中還沒有得到關注。如對那些在基礎教育過程中表現不好的孩子,通過後期的因材施教、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具體干預方式,挖掘其潛力,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樑。“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深入研究這些孩子的學習和心理髮展的特點,給予特別的關愛和特殊的政策,我們已經在考慮就這一問題與海內外機構展開闔作研究。”北大教育財政研究所所長王蓉説。

  中職學校轉向以升學為主 職業教育的味道越來越淡

  面對招生成本過高的問題,劉明興説:“這也不是致命的問題,也許慢慢會好轉。值得擔心的是,中職不是中職了。不管是中西部還是東部,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跑去搞升學了,而中職免費政策正在強化這一趨勢。”劉明興説。

  調研中,看到那些財政投入充裕、實訓設備精良的中職學校,大部分學生卻在忙於升學時,劉明興只能用“可惜”來形容。

  “一些中西部地區的職業學校分為‘升學班’和‘就業班’,升學還能辦得不錯,家長也認可。東部地區一些産業發達、地方財政不錯的地區,實訓條件很好的中職學校,由於一些政策上的限制,無法招收想就業的外來學生,只能關起門來辦升學。”田志磊説。

  溫州市教育局職成處處長薛昭曾在北大教育財政研究所簡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教育公共財政政策變形記》的文章。文章指出,溫州百姓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對中職教育的最大訴求是辦學品質而非免除學費。溫州公共財力有限,教育經費只有“一碗水”——每年用於職業教育大約為14億元,各種支出就在這碗“水”裏勻一點。溫州全市中職學生7.2萬人,單純每年學費減免就支出約3億元,平均到每個學生家庭,絕大多數家庭沒有什麼感覺,而中職發展的其他投入就要缺斤少兩,很多發展中職內涵、提升軟實力的政策措施變成“無米之炊”。

  調研發現,東部發達地區,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很大,中職學校設備完善,校企合作開展便利,完全勝任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但是,如果本地産業面向中職畢業生所提供的就業崗位無法滿足家庭預期,家庭會傾向於讓孩子繼續升學而非接受完中職教育後直接就業。以往,依靠外地生源,東部發達縣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失,實現了升學教育和就業前教育的比翼齊飛。遺憾的是,由於需要地方財政承擔免學費補助,東部地區縮減了對非本地戶籍學生的開放空間。

  課題組認為,這一“關門”舉措造成了複雜的影響:一方面,部分想就業的外地學生失去了在經濟發達地區接受高品質中職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縣市中職學校在擁有就業前教育所需各種物質條件的情況下,轉向以升學為主,造成了本地産業需求和中職教育模式之間的矛盾。東部某省的多個經濟發達縣市都面臨這一局面,短短數年間,跨區域就讀學生比重下降近半,中高職銜接和對口升學比重達到七成。

  給予東部地區更多的政策自主權 中職教育需要科學的撥款機制

  對於如何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的效率、促進高品質中職教育的供給,田志磊認為,應給予東部地區在收費問題上更多的政策自主權,充分反映辦學成本的差異,避免中職教育模式和産業需求的錯配。如何考慮制定全國層面的中職教育生均撥款標準,如何在撥款機制中加入對專業成本、市場需求、辦學品質的合理考量,是進一步提升中央中職教育財政投入效果的關鍵所在。

  薛昭也提到,對溫州而言,科學的資助政策應該是按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分類資助:家庭經濟較好的不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給予生活費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給予學費和生活費資助。“這樣一來,貧困學生得到了各得其所的資助,教育經費也花在了刀刃上”。

  同時,該課題組還提出了幫助中職教育走出目前困境的建議。

  首先,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應以形成企業對於職業教育的投入機制為重點。具體措施為,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企業對於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進行捐資的稅收減免機制,適度放寬限制條件;另一方面,對於企業捐資建設的校企合作項目,在經過一定的論證程式後,財政可通過專項資金進行配套支援。

  其次,考慮到目前我國中職學校的定位,它們對接的大多是個人收入較低的崗位、員工流動性較高的行業和産品附加值較低而利潤微薄、無力進行內部培訓的中小企業。課題組認為,當前應該重視績效因素在撥款體系中的作用,切實建立中職學校的經費支援制度,改善其辦學品質。在按照學生人頭撥款的激勵下,中職學校更多考慮的是學生就讀意願和培養成本,較少考慮市場需求。結果就是:市場需求並不緊缺的專業大量招生,市場需求較大的部分專業卻缺乏供給。因此,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將所有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分為幾類,給予不同的撥款標準,高需求專業和低需求專業適當拉開差距,並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定期調整。

  再次,建議在“校企合作”之外增加“政企合作”,提高教育機構與産業企業合作的統籌層次,在省一級建立制度化的由政府、企業行業代表和學校代表組成的職業教育發展委員會,並且使之實權化,將省級統籌的教育費附加的30%切塊撥給這一機構,由其決定資金的使用和分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