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茶館開在學校農場裏

  • 發佈時間:2015-03-23 07:20:42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加炭、燒爐、洗杯、沏茶……3月初雨的一個午後,“回歸茶座”創始人陳輔立一邊泡茶一邊接受了我們的專訪,他説自己創業初衷很簡單,只是想站在大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角度,在華農校園裏營造一處品茶歇息的好地方,讓師生們可以在自然人文的環境裏休憩社交。

  “我沒有太多去考慮商業盈利的事情,現階段先專注把茶座做好。”對於茶座以及茶文化,陳輔立就像産品經理一樣要求苛刻。“我相信産品做好了,盈利會變得水到渠成。”

  1987年出生的陳輔立,來自廣東潮汕,從小受到濃厚的茶文化熏陶。2010年,他于華南農業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前夕選擇了創業,在校園內開創了一家名為“回歸”的茶座。2015年年初,回歸2.0(田園館)在華農校內農場正式開放。

  採訪中,陸續有顧客來訪,有的是華農在校師生,有的是畢業的校友,有的是結交的校外茶友,也有的是慕名尋來的網友。據陳輔立透露,茶座現在運營情況良好,基本持平。目前,已圍繞茶文化開發了一些衍生品,未來會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銷售,主打校友消費。此外,也有不少科研團隊、藝術設計、公益組織等機構到府尋找合作機會。

  南方日報記者 彭琳

  畢業論文引發創業構想

  一圍火爐、一群好友、一杯清茶、一曲古箏、一番筆墨……按照陳輔立的構想,回歸茶座裏一切都回歸到了品茶最理想的狀態。

  而萌發在校開設茶館的構想,則是源於陳輔立的畢業論文《茶座在高校休閒社交空間營造中的嘗試》。大四臨近畢業時,陳輔立開始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老師一語點醒,“你可以自己嘗試在現實中開辦一個茶座,大三的時候你們團隊不是以高校茶館項目去參加了創業比賽嗎?”

  其實,早在大學讀書期間,陳輔立就和同學一起參加了很多小的創業項目。他大三時,在有著七十多年曆史的華農茶學系華農石牌茶復産復銷之際,他第一個帶領30多人的學生團隊在全校六個飯堂設點擺攤展銷,一個星期內創造了3萬多元的營業額。就在這不久之前,他組織團隊籌備的高校茶館項目,參加了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比賽並且獲得名次。

  指導老師的一番話,讓陳輔立很受啟發,於是開始著手創辦茶座。在大學校園裏辦茶座並非易事,需要各個部門審批。經過陳輔立一年多不懈努力,最終在宿舍樓下單車棚爭取到了200平米的一塊空地,加上前後草坪的空地,一共600多平方米。

  陳輔立將空間進行了合理規劃,中間區域作為主要品茶區,一邊用竹子分隔設計成了包廂區,一邊則搭起了鞦韆。幾年的培育和沉澱,人文氛圍濃厚、自然質樸舒適的茶座在大學校園裏成了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校內外訪者。

  四年時間打造校友之家

  因為茶座承擔了相當的社區文化功能,學校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和照顧,當時“回歸”茶座每個月利潤收入近萬元。

  在2010年7月,陳輔立即將畢業,走到了就業還是繼續創業的十字路口。

  畢業時,陳輔立先選擇了就業,去了廣州港集團上班。但是,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就辭職了。“沒有被需要的感覺,朝九晚五,我覺得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嚮往的,還是獨立自主、全力以赴做于自己、于社會有獨特價值的事情。”

  辭去國企工作後,陳輔立一門心思撲在了回歸茶座上。因為潮汕人的緣由,陳輔立可謂是吃著茶長大的,對工夫茶有著深厚的感情、獨到的見解,而他本人對茶的理解也貫穿到了回歸茶座的品牌文化中。

  “我會用心服務好每一泡茶,努力讓每一位訪者都能多少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回歸的氛圍和理念。”陳輔立告訴記者,開設茶座就是希望讓年輕人重新回歸和認識中國傳統茶文化。“現在的90後大多數沒有見過炭爐,原生態的東西或許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

  從2010年到2014年,四年時間裏,陳輔立和他的團隊一起將回歸茶座打造成了華農校園裏一個文化品牌,不僅僅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實消費者,同時也接待了校內外諸多的賢達名士與社團組織,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逐漸提升。“希望茶文化未來能在80、90後流行起來。”陳輔立這樣説。

  採訪中,一群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的學生特意從廣州從化回到主校區遊園踏春,其中一位資訊管理系的同學謝爍爍告訴記者,去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回歸茶座”的分享,“難得有這麼清靜優雅的地方,很適合好友相聚品茗。”

  茶文化衍生品探尋盈利空間

  2014年,基於建設一個規範有序的文化社區,華農校方對於校內經營主體進行統一規劃建設,位於宿舍樓下的回歸茶座受影響暫時停業。不過,陳輔立很快又找到了新址。在華農校內農場的花卉大棚裏有一塊閒置空地,恰好大棚負責人之前就是回歸茶座的常客,對工夫茶茶文化情有獨鍾,也非常信任支援陳輔立,熱情邀請陳輔立幫忙打理大棚,並騰出一塊空間作為回歸茶座的新址,將茶文化和花卉文化結合,打造一個科研、人文、自然、休閒的花卉大棚。

  去年年底,新址確定後,陳輔立就開始了新茶座的張羅佈局。由於有了四年的經驗加上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新茶座很快設計建設起來,客源也逐漸恢復正常。與此同時,客源還帶動了花卉基地的人氣和銷售。“大家來茶座喝茶參觀都會到花卉栽培棚裏賞花,順手帶上一盆回去是經常的事情。”據他透露,正在探索如何將茶文化和花卉文化更好結合起來,共容共榮。

  採訪中,陳輔立談得更多的是關於生活理念以及傳統茶文化。比起生意人,他更像一個文化人。當記者問及未來盈利模式時,他笑言先做好茶座的用戶體驗,開花結果水到渠成。

  但其實,回歸茶座已經有了一套成體系的衍生産品。除了包括華農珍藏筆電在內的華農紀念品,陳輔立把華農的校訓、校歌、景觀以及華農的大學精神“丁穎精神”巧妙獨特地在設計在工夫茶具上,做成一套集合了華農大學精神文化以及工夫茶文化的特色紀念品公開銷售,定價為200元一套,截至目前已經賣出了500多套,除了對外交流紀念品、畢業留念、節日饋贈,還有校友週年相聚個性訂制。“未來,我們可能會利用更多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商來線上上平臺上銷售相關的衍生品。

  另外,與社會機構的合作,也是未來回歸茶座大有可為的一個商業模式。據陳輔立介紹,已經有不少科研企業、設計團隊、培訓機構以及社會公益組織主動找到府來尋求合作。此前,在回歸新館初步開放的日子裏,回歸茶座就已經承辦了面向社會的禪茶會,與羊城讀書會一起承辦了一期賞花品茶讀書會。未來,回歸茶座依託華農特色優勢資源可以聯合開設培訓班、品茶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的線下活動。

  不過,在品牌宣傳推廣上,陳輔立坦言走得太慢,也不太擅長。目前,回歸茶座只開通了微網志賬號,沒有網站,微信公眾號正在申請中。“現在有不少新客戶都是通過朋友圈發現了我們回歸茶座,我們正在努力讓更多的客戶更容易地發現我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