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廣生態養殖轉變發展方式

  • 發佈時間:2015-03-09 08:30: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鳳雲

  一面是面源污染較重,農村環境承載能力下降;一面是發展農業生産、提高農民收入的需求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生産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已到了必須直面的時候了。

  那麼,當農業發展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領域,能否想辦法做到與環境保護兩頭兼顧呢?或者説,看似矛盾的兩者會不會有相互促進、共榮共生的可能呢?如果有,突破口又在哪?兩會期間,記者帶著這些發展中的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

  記者:無論從保護農村環境的角度,還是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都是必須完成的課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在您看來,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尋求突破?

  危朝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三條重要路徑是調結構、轉方式和深化改革。調結構的重點在種植業上,養殖業主要是發展方式的問題。轉變發展方式,首先要從養殖業上突破。種植業與養殖業相比,解決後者的問題更緊迫。現在養殖業已經到了一個坎兒上。如果養殖方式不轉變,是不能繼續向前發展的,甚至還會逐漸萎縮。

  另一方面,發達的畜牧業是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畜牧業率先實現發展方式轉型,既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也是畜牧業發展現狀的客觀要求。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都要從養殖業入手。

  以生態養殖為抓手,發展農業迴圈經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破口。不單是廣西,全國都是如此。

  記者:能否以廣西為例,具體介紹一下為什麼生態養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其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又在哪?

  危朝安:現在農村的污染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活垃圾和污水,這是農民生活方式的問題;一個是面源污染,這是農業發展方式、生産方式的問題。

  廣西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在整個農業發展中舉足輕重。2014年,全區生豬飼養量5878萬頭,排全國第八位;家禽飼養量10.89億羽,排全國第四位;肉牛飼養量599萬頭,肉羊飼養量407萬隻,養殖糞污已成為農業污染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畜禽又是農業生態系統中有機物質最重要的消費者,更是生態系統發展方向的重要推動者。廣西作為全國畜牧大省之一,畜牧業有較大的基數,可消耗大量的有機物質,每年産生排泄物數億噸,折合全磷全氮數百萬噸。如果把這些糞污轉移到土地,則可以更好地服務種植業,形成農牧結合、綜合利用、迴圈發展、高産優質的大農業生態系統,對農民增收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畜牧業中的生態養殖是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迴圈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採用系統工程方法,以發展畜牧業為主,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實現最佳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新型養殖方式。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生態養殖有三個明顯特徵,一是生産出來的産品是生態的;二是生産過程是生態的;三是生産環境也是生態的。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構建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生態,推動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前我們貴港市貴北區龍井村有一個小規模的養豬場,10多頭母豬,每年出欄200頭肉豬。原來按傳統的模式養殖,臭味重,與居民區離得又近,經常被投訴,甚至有人偷偷往養殖場扔石頭;污水濃度高,排到旁邊的魚塘,連魚都養不了。後來那個小規模養豬場建起了高架床,臭氣大為減少,旁邊的群眾不再投訴,原來當污水池的魚塘也用來種了蓮藕,荷花盛開的季節,吸引了不少人來觀賞。魚塘裏養魚、賣藕,還增加了另外的收入。

  記者:這些年來,探索了哪些可供其他地區借鑒的經驗?

  危朝安:生態養殖,農牧結合,綜合利用,迴圈發展,對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中發展生態養殖、農牧結合的迴圈經濟則需要改革和創新。

  近年來廣西把生態養殖作為轉變農業生産方式的突破口,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全區正在開展的“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廣畜禽養殖沼化處理加工有機肥、高架床養殖、微生物發酵等生態養殖技術,嚴控養殖污染,探索種養結合生態迴圈模式,有效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

  目前,全區畜禽養殖産生的糞便有90%以上應用於種植業,豬、牛等産生的尿液有60%通過沼氣處理加以利用。主要措施有:一是開展以糞污綜合治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清潔養殖”專項行動,各地在實踐中成功探索出大型沼氣工程達標排放、散養農戶糞污集中處理、發酵床養殖、利用畜禽糞便生産有機肥、種養結合生態迴圈等多種清潔養殖模式。二是按照農牧結合的發展思路,在“一蔗兩用(糖用和飼用)”研究和實踐上有了突破。我們利用1600萬畝糖料蔗的資源優勢,把發展牛羊産業與糖料蔗産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糖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發展種養結合迴圈經濟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糖價上漲時,甘蔗主要用於榨糖,糖價下跌時,一部分甘蔗則可以作為牛的飼料。同時促進甘蔗尾葉、糖蜜和甘蔗髓的飼料化利用,通過畜禽污糞生産沼氣能和有機肥,促進糖料蔗種植産量的提高,實現“一蔗兩用”的良性迴圈。三是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廣西63.5%的土地為林業用地。我們結合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別是林下養殖。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創新,畜禽養殖業逐步實現由房前屋後養殖向山地養殖、由傳統養殖向現代生態養殖、由單一養殖方式向多元化養殖方式的轉變,形成獨具廣西特色的果園養殖、林地養殖等林下養殖模式。四是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完成10家國家級、30家自治區級標準化示範場創建工作目標。五是加大對重點區域養殖污染治理。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要實現農業生産方式轉變,必須以生態養殖為突破口,全面發展生態迴圈農業。具體來説,就是要把鄉村建設與轉變農業生産方式緊密結合,把生態養殖作為重要抓手來推動養殖業現代化。通過生態養殖,實現生産過程的生態安全、環境的生態安全、産品的生態安全;通過農牧結合、綜合利用,實現迴圈發展;通過發展生態養殖來化解畜牧業存在的畜産品消費動力不足、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國內外畜産品價格倒挂、重大動物疫病和畜産品品質安全四個方面的挑戰。

  廣西光熱資源豐富,在飼草作物種植、微生物利用等方面優勢凸顯,具有發展生態養殖的良好條件。這幾年,借助“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清潔養殖”、“生態養殖”在廣西農村相繼興起,並初見成效。然而,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後發展欠發達地區,發展生態養殖和迴圈農業財力不足,技術力量有限,希望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在推廣生態養殖、發展迴圈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廣西大力支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