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黔江奏響生態保護髮展“三部曲”

  • 發佈時間:2014-10-22 08:33:40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核心提示>

  在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中處於重要地位的黔江區,在市委關於劃分功能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後,把生態保護和發展上升為區裏的一大發展戰略。

  在生態保護中,黔江區獨闢蹊徑,用加快生態産業發展來提升生態保護的力度,進而提高生態環境的品質。

  “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符合黔江山區實際的,也是極為有效的。”黔江區委書記楊宏偉認為,“發展優先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

  據黔江區林業部門提供的數據,到目前為止,黔江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3.4%,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達89.3立方米,平均鬱閉度為0.48,森林覆蓋率和森林品質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第1部曲

  ——深化改革探索保護髮展全新路徑

  “改革是生態保護髮展的最大源動力。只有機制的轉變,才能促成保護與發展的真正並進!”黔江區區長吳忠説,在加大生態保護中,黔江區堅持從改革入手,調動起林農保護林業生態的積極性,運用好國家相關的林業生態治理和保護政策,提升了生態保護的力度。

  林權改革盤活“綠色資産”

  今年前8個月,黔江的林農和林業經營體用3000多畝林地經營權作抵押,獲得了2000多萬元的貸款。這筆貸款被林農和林業經營的業主用於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後增加了收入,反過來又增強了林業生態的保護能力。

  自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啟動以來,黔江區對199萬畝集體林地按照分類區劃結果(區劃國家公益林面積59.48萬畝,區劃商品林面積79.63萬畝,區劃一般地方公益林面積59.94萬畝),重新核實了邊界,全面明確了權屬。

  在産權明晰後,依法進行了實地勘界、登記,做到了林權登記內容齊全規範,數據準確無誤,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有效地解決了在林業“三定”以來集體林地中存在的界線不清、林木權屬不明的問題。

  在林權制度改革中,黔江區全面完成了集體林權主體改革,已為30個街道鎮鄉、218個村(居)、1308個村民組的9.78萬戶林農頒(換)發了林權證10.04萬本,登記林權地27.66萬宗,登記發證面積165.4萬畝。

  林權制度改革,把沉睡的山林變成了活資産。近幾年來,黔江區在金融機構的支援下,鼓勵林農用林權和林木資産進行抵押貸款,每年都獲得貸款幾千萬甚至上億元。

  改革讓林農嘗到了森林資源的甜頭,因而,對林地經營權更加珍惜,保護林業生態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

  發補償禁砍伐調動保護積極性

  黔江區位於蒼莽的武陵山腹地,僅國有林場便有12萬畝。長期以來,商品林木採伐是維繫黔江國有林場生存的根本,每年都有上萬立方米的林木從黔江的國有林場運出。而今年,黔江區沒有給林場下達任何採伐計劃,用封山育林的方式來保護全區的林業生態。

  沒有了商品林木採伐,國有林場如何生存?黔江區採取發放“生態補償”資金的方式,讓林場把精力集中到森林的保護上來,維持正常運轉。

  “今年全區用於生態補償的資金達到了400多萬元。”黔江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雖然這一力度還不算很大,但這項改革著實已經讓林業工人看到了保護林業生態,發展林業經濟的希望,調動起了他們保護森林的積極性。

  第2部曲

  ——把環境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

  所有的改革,無非都是在為黔江的生態保護與發展鋪平道路。

  2013年3月下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黔江區委書記楊宏偉剛從全國人代會開會回來,便馬不停蹄地對全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調研,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環保發展的相關措施。事實上,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保工作便被黔江區委、區政府放到了從未有過的重要位置上。

  鐵腕整治黔江河流域污染

  今年8月7日,黔江區正式啟動對黔江河流域98家畜禽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工作。這項工作將耗資2000萬元,擬在11月底前完成。“這只是整治黔江河流域污染的措施之一。”吳忠説,目前,鐵腕整治黔江河流域污染的行動已經全面展開。

  從黔江城內流過的黔江河也流過正在建設的黔江峽谷大公園,由於其上游沿岸有污染企業,近百家畜禽養殖場、餐飲店等的污染,使全流域的水都受到污染。

  在實施生態大戰略中,黔江區委、區政府下決心對這條河流進行整治,並作為今年環保中的一場大戰役來打。

  區環保部門經過3個月的全面排查,查清了這條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流域內的37家餐飲店、24家汽車修理廠、10家洗車企業、2家廢舊物資回收店、26家輕工洗滌和食品加工作坊、98家畜禽養殖場。

  查清污染源後,區裏“對症下藥”,採取了“河外截污、河內清淤清漂、外域補水、生態修復”的辦法,實現“河水變清、水質變好、放養魚苗、岸邊垂釣、下河游泳”的目標。

  與此同時,黔江區還多方籌集3.7億元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建成了一批污水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項目。如新建的新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安裝設備,建設配套管網,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後,日處理能力可達3萬噸。

  在鄉鎮建設好了濯水、阿蓬江等12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其餘12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

  連片整治改善農村環保狀況

  猶如微縮的重慶,黔江擁有“大城市、大農村”的格局。從2012年開始,黔江區展開了村莊環境連片整治。到2013年底,已先後對24個村莊進行了環境連片整治。

  通過市級生態鄉鎮阿蓬江鎮的環保治理,可窺黔江村莊環境連片整治全豹。在阿蓬江鎮,黔江實施了村鎮垃圾集中清運、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同時,對村內池塘水污染開展整治,發展綠色農業。

  在生態鄉鎮的創建中,阿蓬江鎮建成投運了集鎮污水處理站、垃圾轉机站,投資943萬元對6個村進行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目前,阿蓬江鎮的地表水、空氣、噪聲環境品質均達到功能區標準,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7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80%、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達100%、經營性畜禽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95%。

  今年,黔江區又新啟動實施了15個農村連片整治項目,目前已有10個項目開工,5個項目已完成前期準備,即將開工建設。

  用好政策提升林業生態品質

  在林業生態保護中,黔江區還通過強化生態治理,運用國家相關林業政策增加生態品質。

  黔江區的荒山荒坡多,石漠化嚴重,因而,生態治理的任務重。近年來,黔江運用國家的生態治理政策,強化了生態治理。

  今年上半年,黔江區投資710萬元,實施了工程造林3.46萬畝,增加了森林面積。

  在生態治理中,黔江區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政策,對生態脆弱、生態退化區域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態綜合治理。目前,已完成退耕地退耕還林23.15萬畝、石漠化生物治理6萬畝、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4.5萬畝、荒山造林44萬畝。

  在生態治理中,黔江區擴大了天然林保護規模,把全區190.99萬畝森林面積都納入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中,以恢復和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增加森林資源總量。

  生態治理有效地增加了林業生態的含量,提升了林業生態的品質。

  第3部曲

  ——發展生態經濟拓展生態效益

  改革與保護,為發展奠定了基礎。黔江區在生態保護中,堅持以發展為先導,在發展中實現了更好的保護,並通過發展産生的生態經濟效益增量,促進生態的更好保護。

  生態種植養殖提升生態經濟效益

  黔江區黑溪鎮改革村通過發展生態經濟林木,在綠化了荒山,增加了森林覆蓋率、生態總量的同時,也增加了生態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改革村的土壤和氣候適宜中藥材種植,在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中,落戶黔江的重慶科瑞南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在黑溪鎮特別是改革村發展中藥材基地。如今,在這個村裏發展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600畝,其中包括一個200畝的銀杏採葉苗圃示範基地、虎杖400畝、青蒿2000畝。

  如今,這2600畝中藥材基地大部分已經投産,使100余戶農民通過中藥材種植增加了收入。去年的藥材産值已達150萬元,平均每戶增加純收入3700元。

  利用退耕還林地和荒山荒坡種植中藥材,不僅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改革村的生態含量,提升了生態效益,做到了生態和經濟發展雙贏。

  縱觀改革村的發展之路,不難看出黔江生態保護髮展戰略的軌跡。

  近年來,整個黔江通過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起蠶桑基地10萬畝,如今大部分桑園已經投産,年産繭已達到5萬擔左右。

  同時,利用荒山林地發展木竹精深加工産業,培育短週期的工業原料林和珍貴用材林,目前已栽種速生豐産林13萬畝;通過石漠化治理,營建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利用本地適宜種植中藥材的優勢,引導林農種植黃柏、杜仲和厚樸等道地中藥材4萬餘畝。

  做大生態旅遊反哺生態産業發展

  在發展生態經濟中,黔江還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和環境,做大生態旅遊等産業,然後反哺生態産業發展。

  在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村民們通過幾年的努力種植生態林1500余畝,種植大五星枇杷、柑橘等經果林3000余畝,並利用荒山荒地造林3000畝。村民們還在庭院搞綠化,利用院壩、人行道、觀景臺等種植以桂花、蘭草為主的花卉苗木200畝。同時,還建起一座佔地50余畝的珍稀植物能繁園。

  生態環境改善後,村民們便開始利用生態環境搞起了生態旅遊。利用距小南海4A級風景區近的優勢,在村上建起“土家生態博物館”,其獨特的民居風貌、土家吊腳樓、良好的森業資源及其成片的經果林,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來此度假。

  有了遊客,村民們就把自己家的房屋改造出來接待遊客。目前,全村已有鄉村旅遊經營戶50余家。

  鄉村旅遊中游客對生態産品的需求又反過來促進了綠色生態食品的發展。目前,村裏利用現有的資源發展綠色食品及綠色蔬菜、綠色肉品、土蜂糖、幹竹筍等綠色旅遊産品。如今,綠色食品的銷售收入已佔全村農業總收入的40%以上,佔了村民純收入的38%。

  旅遊産業還促進了當地旅遊産品的發展。村裏利用農閒時間,手工製作土家人傳統的紡織針線品、竹編工藝品等,作為旅遊産品銷售。(張亞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