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沿海生態農業的全新追求

  • 發佈時間:2014-09-18 08:31: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沈建華 通訊員 葉茂樓 喬中華 倪聖亞

  這裡,是中國現代農業曙光綻露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裡,又是我國沿海現代農業生機蓬勃的發展高地,有著多個主要農業經濟指標“全國第一”的桂冠。

  “白露”前夕,記者來到鹽城市鄉村,領略和感悟了江蘇“第一農業大市”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的全新追求。

  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生態追求

  鹽城,因鹽得名。這裡有世界和全國最大的麋鹿和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擁有黃海濕地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和鹽土文化豐厚的人文景觀,更留有近代實業家張謇,廢灶興墾,改鹽植棉,探索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先驅履痕……

  “鹽城農業地位特殊,任何時候都放鬆不得;鹽城農業潛力巨大,任何時候都忽視不得;鹽城農業前景廣闊,任何時候都丟棄不得。鹽城農業幹好了‘了不得’,幹不好‘不得了’。我們要前不負古人,後不愧來者!”市委書記朱克江説。

  因為,鹽城農業耕地面積全省第一,糧棉油畜禽蛋等長居全省之冠,農業總産值列全國地級市第一位,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居全國百億斤産糧大市之首,“三品”優質農産品産地面積和認證數名列全國前茅……

  “因為份額大,體量大,貢獻大,鹽城農業不僅要講數量,更要講品質。我們要在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的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這是鹽城農業必由之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榮平説。

  鹽城市為此不斷拓展生態創建新內涵,著力農業生産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全市9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省級秸稈綜合利用示範縣,6個縣(市、區)建成秸稈養羊示範縣,4個縣(市、區)獲得省級生態市命名。

  鹽城市是畜牧業大市,生豬、家禽兩大主導産業總産值先後突破“雙百億”,主要畜産品産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畜牧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但畜牧業又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源頭。

  鹽城市近年來強化生態觀念,大力推進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設施養殖“四位一體”,積極推行種養平衡、農牧結合、迴圈利用、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發酵床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了畜牧業轉型升級。

  阜寧縣江蘇生態豬養殖第一縣。為解決糞污處理問題,全縣推廣發酵床養豬技術,建成各類規模生態豬場超300個,發酵床面積達63萬平方米,生態豬年飼養量近百萬頭,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縣”。

  東臺市金東臺農場投資達4982萬元,有效處理養殖區30萬頭生豬養殖糞肥,在1000畝荒鹼地上種水稻,沒用一斤化肥,畝産水稻近400公斤,有效鉀提升了100%,有效磷提升了57.4%。今年種植生態米稻面積擴大到5000多畝。

  既要高産高效,更要安全優質。建湖、濱海、響水等縣,把農産品品質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關鍵環節,堅持生態為重、高效為先、品質為本“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式,在高效農業、設施農業、旅遊農業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績。

  理性農業協調發展的機制構建

  實現農業高産高效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還要面臨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世紀80年代,鹽城的生態農業就開始起步,90年代末,國家首次提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概念,大豐生態建設模式作為成功範本在全國推廣。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困難,時斷時續,時興時衰,全市農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一度分別是工業的2.3倍和4倍,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

  市委副書記陳振邦説:農業的“化學化生存”,不僅形成了面源污染,也直接影響農産品品質;要重視農産品品質安全體系建設,就必須建立和創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制度和機制創新,確保生態友好型農業向縱深發展。

  和全國各地一樣,養豬大縣阜寧也曾遇上産銷和價格大幅度波動的“豬週期”。阜寧探索建立排污達標化、養殖合作化、管理科學化、經營産業化“四化”新模式新機制。形成發酵床益生菌菌種擴繁基地、生態豬養殖基地、生態豬加工基地、生態豬肉專營窗口等一體化經營體系,全縣農民養豬純收入達8億元。

  針對生豬價格持續低迷、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對畜牧業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鹽城市大力推進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設施養殖“四位一體”的生態養殖新機制、新模式,大力提升畜牧業規模、品質、效益、生態、安全水準。

  農工複合生態新模式。東臺市富安鎮“龍頭”帶動,通過桑—蠶—繭—絲—綢生産過程中的物質交換、能量整合和資訊傳遞,構建工農代謝和共生關係的迴圈經濟鏈。整個生産流程的廢棄物,幾乎全部得到利用,改善了區域環境品質。

  農牧複合生態新模式。亭湖區泰來神奶業公司開闢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加”相結合的“牛—沼—肥—飼”迴圈農業模式。利用飼料糧、牧草養牛,牛糞經發酵後一部分飼養蚯蚓,一部分作為沼氣工程發酵原料。變污為肥,變廢為寶。

  生態觀光農業新模式。鹽都區生態養殖為園區的生産生活提供優質、潔凈的能源,形成集行、遊、住、食、購、娛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實現農産品生態種植、沼肥養魚、沼液喂豬等具有生態園特色的生態農業迴圈模式。

  種植業農藥、農肥等農業投入品管理,是全國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鹽城市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從制度和機制創新上尋求新路。

  射陽縣針對農村散戶土地碎片化狀況,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取消田埂,實行統一耕種、合作服務的“聯耕聯種”新機制,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污染,提高了農機化水準,在全市推廣,並榮獲2013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

  上世紀80年代,法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並踐行“理性農業”,旨在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通盤考慮和全面兼顧生産者經濟利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保護,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但是,它更多地局限于種植業內部的理性配置與發展。

  在鹽城農村採訪,記者感覺到,各種農業經營主體,那種“跟著感覺走”的現象越來越少了,理性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多。各地廣泛採用國際和國內先進標準,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的結果是,鹽城生態農業登上了新臺階。

  在高效農業增量、總量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設施農業增量連續3年全省第一的同時,鹽城市還建成24個國家級、29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品”總數及産地面積佔比名列全國前茅。

  設計農業全程優化的體系打造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根本區別在哪?最新農業經濟理論認為,就在於是否有更多的人腦的預先設計及其物質匹配。鹽城市近年來更多的“預先設計及其物質匹配”,為打造農業産前、産中、産後的全程品質優化體系拓出了新路。

  大豐是全國首家“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近年來,該市先後投入10多億元,探索出一條綠色規模化、生産監測全程化、生物保護多樣化、經濟生態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該市居全國51個被綜合考核的生態農業試點縣(市)之首。

  今年9月5日上午,大豐召開了一個“設計農業實施會辦會”,從制度、流程和型態等方面的預先設計入手,對生態農業全程品質優化體系建設進行梳理,提出並要實施以新型植保和生態養殖為突破口的“現代農業全安全産業鏈模式”。

  “農産品品質安全問題的源頭在田頭,根子在人頭——人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道德水準等。因此,人腦預先設計及其物質匹配,也要從源頭、田頭、人頭抓起,首先抓好全程品質優化的源頭。”鹽城市副市長吳曉丹説。

  抓産前的“人頭”,首先是決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鹽城把生態市建設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戰略定位,明確全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強化從幹部到農戶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理念。

  在此基礎上抓好産前、産中的“田頭”。為了實現農業生産清潔化,全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單質氮、磷化肥的用量。每年應用面積由2005年的80萬畝次躍升至2013年的1650萬畝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80%。

  為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數量,全市建成農作物病蟲區域測報站9個,登記註冊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達到447個,大力推廣新型施藥機械,提高了農藥的利用率和效果,全市水稻、麥子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5%。

  全市同時採取“産、管、逼、塑”四措並舉,把好産前、産中和産後的農業投入品、食用農産品産地監管關、市場準入關,實現農産品從田頭到市場的全程品質監管。今年上半年省級例行檢測中,全市畜禽産品、生鮮乳等監測合格率均達100%,全市未發生一起重大農産品品質安全事故。

  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促進了品牌農業的發展,射陽大米、東臺繭絲綢、阜寧生態豬、大豐早酥梨等30個10億元級的規模優勢産業,為全市農産品創下9個中國名牌(農)産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國”字頭農産品品牌數佔全省的14.3%。

  水天一色,綠林連綿,水草豐茂,鶴舞鹿鳴……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創造的不僅僅是農業的品牌。清代詩人繆彤在《東臺望海峰》詩中雲:“身在雲中天水合,更于何處見蓬萊。”他祈盼和尋求的清美“仙境”,似在當今人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