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漢江生態農業經濟帶的“襄陽引擎”

  • 發佈時間:2014-09-19 02:51: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何紅衛 樂明凱

  漢江又稱漢水,長江第一大支流,一個“漢”字,象徵著中華名族文化的同根同源。如今的漢江流域,是連接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通道、重要的糧食主産區,也是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天藍、地綠、水凈”,漢江經濟帶的生態優勢將日益凸顯。

  漢江流域從源頭到入江口,均勻分佈著陜、豫、鄂等省份的十多個副地級及以上城市,全流域5000多萬人口共飲一江水,肩負著共同的生態建設使命。古城襄陽,地處江漢中游平原腹地,漢水穿城而過,千百年來,勤勞的襄陽人民,靠一江清水澆灌萬頃良田。作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是湖北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核心引擎。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介紹,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經將漢江生態經濟帶確定為省級區域發展戰略,襄陽是漢江生態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將發揮戰略引擎作用。

  農業是襄陽的優勢和驕傲,是“襄陽引擎”的核心動力來源。襄陽市市長別必雄介紹説,漢江沿線群山綿延、植被豐茂,洲灘密布、阡陌縱橫,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優質安全農産品的天然沃土。加快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必須全流域同心協力,聯手從打造“漢江生態農業經濟帶”開始。

  共襄盛舉,共謀發展,攜手共建漢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

  金秋九月,氣候宜人,千古帝鄉,智慧襄陽,笑迎天下客。襄陽市漢江流域國際博覽中心紅旗招展、彩旗飄揚,正在進行最後的裝飾和布展工作。9月25至28日,湖北省農業廳和襄陽市人民政府將在這裡舉辦首屆中國漢江流域(襄陽)農業博覽會,來自漢江流域15個地市48個縣(市)區以及其他省市和境外超過800家優質農業企業將前來參展。

  本屆農博會是全面展示襄陽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風貌的良好機遇。襄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郭忠表示,辦好農博會,有利於襄陽加快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有利於加快漢江生態經濟帶的開放開發,有利於加快推進漢江流域現代農業發展,有利於提高漢江流域人民幸福指數,襄陽將把這次農博會辦成農民的節日、市民的節日、漢江流域的節日。

  近年來,漢江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壓力與日俱增,粗放生産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郭忠介紹説,這次襄陽農博會將以生態漢江、綠色産品為活動主題,除了全面展示漢江流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外,還將號召漢江流域各地各級農業部門簽訂《建設漢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倡議書》,同心協力,共同打造漢江流域生態農業經濟帶,採取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交流、建立漢江流域城市間農業投入品監管資訊互享及執法聯動機制等辦法,為實現漢江流域現代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的協同保護作出最大貢獻!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漢江流域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襄陽市現轄三縣三市三個城區及三個開發區,各縣(市)區農業資源稟賦各具特色,在漢江流域內很具有代表性。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實踐探索中,襄陽市因勢利導,在各縣(市)區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構建了多點試驗示範格局。各級各類試驗示範區互為借鑒、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為漢江流域生態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襄州、棗陽、宜城是傳統糧油大縣,立足於傳統農業改造提升模式,圍繞優質糧油、高效蔬菜瓜果、生態迴圈種養,以現代物質條件和技術裝備農業,以現代化組織管理方法經營農業,以農産品加工提升農業,以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産率為目標,實現了農業生産規模化、經營組織化、作業機械化、設施工程化、科技整合化。如傳統農區襄州雙溝鎮,以院士專家工作站、育秧工廠等12個現代農業創新項目為載體,高標準建設糧食高産、“智慧農業”和都市農業示範片;規劃建設農産品加工産業園,培育農産品加工特色産業集群;通過遷村騰地、産業帶動等辦法,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産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探索了一條現代農業板塊種植、農産品精深加工、新型農村社區發展“三位一體”,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新路子。

  樊城區、襄城區則依託城區區位優勢,走現代都市農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如襄城尹集,引進湖北宏林園藝集團,打造融産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于一體的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大力發展中華紫薇園等集花卉苗木種植、花卉加工與花卉文化旅遊于一體的一、二、三産業綜合體,創造就業崗位2.8萬個,不僅吸納了尹集鄉全部現有勞動力,還帶動周邊1萬多名居民就業。

  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具備漢江沿線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優勢,襄陽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果斷走生態有機農業發展道路。如南漳縣西南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滯後於湖北和全國平均水準。但是,該區域南、北、西三面山巒重疊,地理封閉,無“三廢”污染源,農産品具有純天然、綠色的顯著特徵,享譽古今的“貢品”蒼坪官米、羊角山有機茶即出産於此。

  綠色開發,農企雙贏,做精做美“中國有機谷”

  為了下好有機農業這盤“棋”,2007年,襄陽市引進湖北文東集團到南漳縣探索開發有機農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基地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民之間建立利益聯結,實現深度融合,帶動、推動了巡檢鎮等3個山區鎮形成了近1000平方公里的有機農業生産基地。一年算下來,農戶比原來自己耕種土地戶均增收近萬元,農民更多地分享到了農業産業化經營利潤。

  通過7年來的實踐探索,目前已輻射到周邊3個鎮11個村,初步形成了“百里生態有機長廊”,擁有茶葉、水稻、玉米、小麥、柑橘、油菜等有機食品認證基地3.62萬畝。南漳有機農業核心區的産業形態發展到有機種植、有機養殖、觀光旅遊等多種形態,産業鏈條延伸到種苗繁育、有機肥和植物農藥研發、加工銷售等多個領域。文東集團董事長郭文東豪情滿懷地説,有機農業生産讓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條發家致富的路,對企業來講,實現了規模的擴充和效益的提升,達到了雙贏。

  據專家分析,走品質安全型的增長轉型之路將是漢江流域生態農業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經過充分的實踐、調研、分析、論證,襄陽市委、市政府順勢而為,提出將南漳等四縣市相鄰區域約1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農業資源整合起來,打造集有機農業、生態旅遊、休閒養生、科普試驗于一體的有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中國有機谷”。王君正指出,積極推進“中國有機谷”建設,探索山區農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模式,是建設“綠色襄陽”的創新舉措,也為“産業襄陽”提供了新的産業支撐。

  近年來,中央高密度出臺食品安全政策,各界持續關注食品安全工程,為“中國有機谷”應運而生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王君正表示,襄陽市將著力把“中國有機谷”打造成舌尖安全之谷、綠色發展之谷、田園風光之谷、財源茂盛之谷、小康幸福之谷,為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探索新路徑、作出新貢獻。到2020年,“中國有機谷”將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産品種養基地100萬畝,成為湖北省領先、全國有影響的有機農業生産示範區、有機農産品加工集聚區、生態休閒農業體驗區、農産品品質安全保障區。

  三年倍增,襄陽發力,以精深加工提升生態農業比較效益

  漢江生態農業經濟帶建設最大的發展動力在哪?襄陽給出了答案,即把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打造農産品加工強市作為“三農”工作的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實現了一年一個新突破、一年一個新臺階的跨越式發展。

  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兆民介紹説,襄陽從2013年開始大力實施農産品加工業“三年倍增計劃”,到2016年,全市農産品加工産值將達到3000億元,將為“萬億工業強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襄陽農業的優勢在生産,潛力在加工。2012年,襄陽糧食總産量突破百億斤大關,成為長江流域首個百億斤糧食大市。據襄陽市統計局數據,2013年漢江流域(湖北省內)農産品加工總産值為4846.99億元,襄陽市農産品加工産值為1638.6億元,所佔比重33.81%。

  走進襄州現代農業示範區農産品加工産業園,以正大集團10萬噸熟食加工為代表的肉製品加工業,以北京新發地為代表的倉儲物流業等四大産業,總投資近70億元的項目已在園區入駐。襄陽市副市長沈學軍介紹,目前,襄州、宜城、老河口、棗陽4個農産品加工園區、3個重點龍頭企業進入湖北省級“四個一批”工程扶持行列,40多種農副産品出口並進入國內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

  漢江兩岸,一批批耳熟能詳的襄陽名優品牌接連涌現,“襄大”肉食品、“奧星”菜籽油、“三傑”麵粉、“九朵玫瑰”飲品、“隆中”大頭菜……從“粗加工”到“深加工”,從“做産品”到“做品牌”,襄陽農産品加工業正打造全産業鏈,走規模化、精細化、産業化之路。

  “通過實施三年倍增計劃,力爭園區農産品加工産值達到2400億元,佔全市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的80%以上。”襄陽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李光河介紹,在做大園區規模的同時,推動優勢産業集群培育。如今,襄州打造區域性農産品物流中心,棗陽打造玫瑰深加工産業集群,宜城打造畜禽産品加工産業集群,南漳打造有機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集群,保康打造以藍莓、核桃、油用牡丹為主的有機林特精深加工集群,谷城打造山茶有機林特精深加工集群,老河口打造油脂精深加工産業集群,襄城打造杜仲深加工産業集群,樊城創建集農業生態、休閒功能為一體的都市農業示範區,初步形成了錯位發展、競相發展、協調發展的生動格局,描繪了一幅具有漢江流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畫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