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應理性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2-05 08:33:36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寧夏財政應以更加理性的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著力打造財政“升級版”。
立足實際認識新常態。寧夏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2008年的9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39.8億元,年均增長23.7%。2014年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可比增長12%,預計2015年僅增長8%,多年以來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這表明寧夏區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在新常態下,寧夏財政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變化,科學測算財政收入。加強收入預測和預算執行分析,推動徵管部門建立與相關經濟指標變化情況相銜接的考核體系,確保財政收入增長運作在合理區間。
把握特點適應新常態。財政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正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新特點,科學分析財政領域新變化,深刻領會做好財政工作的新要求,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精準發力,科學理財。財政應遵循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認識、適應並引領新常態。
做強財政引領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寧夏財政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上來,力求在六個方面發揮引領,著力打造財政“升級版”。
一要引領積極財政政策落實。落實好積極財政政策各項措施,促進投資、消費、出口更加均衡地拉動增長。把財政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上來,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新興産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推動傳統産業邁向中高端。
二要引領新增長點發掘培育。寧夏區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要精心謀劃用好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依靠促改革調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向市場要增長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向創新要增長點,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産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向機制要增長點,財政政策要活要寬,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向法治要增長點,開展專項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工作,健全稅收等優惠政策管理的長效機制;向管理要增長點,對結轉結余、暫付款等進行清理,盤活各領域財政資金,緩解財政收支困難。將2012年及以前年度各級一般公共預算、部門預算、專項轉移支付結轉資金,收回統籌使用。對政府性基金項目結轉資金規模較大的,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重點投向民生改善等領域。同時,全面清理財政專戶,防止資金大量沉澱,一律不得新設專項支出財政專戶。加強收入繳庫管理,確保非稅收入及時足額上繳財政。
三要引領財稅體制改革。貫徹新《預演算法》,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批流程,規範行政許可行為。完善預決算資訊公開機制,擴大預決算公開範圍,細化公開內容,規範公開程式。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將所有政府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對義務教育、環保等重點領域試編三年滾動預算。提高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機制。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健全債務管理機制,把各地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考核。自治區財政實行不救助原則。繼續深化“營改增”等稅制改革,實施好煤炭資源稅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優化地方稅收結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度,2015年政府購買服務要達到公共服務項目資金的30%。加強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管理,將所有企業國有資本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將國有資本收益繳納情況納入國有企業年度考核範圍。推進養老並軌和公車改革。
四要引領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財政綜合運用稅收、補貼、貼息、以獎代補、股權投資等方式,推動經濟科學發展。對競爭性領域,將30%的資金集中起來,整合設立工業、農業、服務業、科技、文化、旅遊、對外發展等政府引導基金,財政投入企業的資金要由無償變有償、由一次性直接投入變成滾動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放大倍數效應,基金投入形成的紅利要回到財政,實現資本資金的良性迴圈。對競爭性領域的産業,將財政直接投入改為政府基金投資滾動發展,形成權責一致、風險分擔的産業投資機制。農業上,堅持走“一特三高”的發展路子,支援發展葡萄、枸杞、瓜菜、草畜等優勢特色産業;工業上,調整資金支援方向,重點支援技術改造。扶持煤化工、生態紡織、新能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産業發展;服務業上,支援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市場流通體系。
五要引領城鄉山川和諧發展。推進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協同發展,加快“一主三副”“兩帶兩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援每個縣打造1個最美小城鎮,推進20個特色小城鎮及重點集鎮建設。建立農業人口城鎮化與轉移支付制度掛鉤機制。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為引領,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堅持精準扶貧,創新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機制,支援生態移民區住房、人飲、道路等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態移民目標任務。
六要引領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繼續將新增財力的70%用於保障十項民生計劃實施和民生改善。支援發展公辦民辦並舉學前教育,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援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建設。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城鄉低保補助水準。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援創業就業,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婦女創業小額貸款貼息政策。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開展醫療醫保醫藥三級聯運,實行醫保省級統籌。落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政策,完善醫保關係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相關制度。支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條件。創新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資金運營管理機制,爭取2017年基本完成23.4萬戶農村危窯危房和土坯房改造。(作者係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