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讓GDP背負不能承受之重

  • 發佈時間:2015-01-28 21:29:3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張旭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很多地方在召開“兩會”,淡化甚至取消國內生産總值(GDP)考核成了熱門議題。

  其實,早在十年前,我國學術界就曾對GDP大加反思。GDP作為一個數量指標,在實際使用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許多經濟活動無法計入GDP,比如沒有經過市場交換的經濟活動和非法經濟活動,這類遺漏會使GDP低估真實的社會經濟活動。二是GDP在反映福利水準變動方面存在較大局限,比如環境污染。有兩則經濟學笑話頗為有趣。其一是:經濟統計數據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沒暴露的那部分才是更要命的。其二是:把一隻腳放進盛滿冰水的桶裏,另一隻放進盛滿開水的桶裏,從統計學角度看,你應該感到很舒服。這兩則學術幽默反映的就是前述兩個缺陷。

  該不該否定GDP?還是要知道GDP到底為何物。20世紀經濟統計的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國民經濟賬戶和GDP指標。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大蕭條,力求應對危機的美國總統和他的顧問們發現,對宏觀經濟運作的整體狀況知之甚少。“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革命”,使得全面度量經濟宏觀變數成為迫切任務。為此,美國商業部委託西蒙·庫茲涅茨教授開發一套國民經濟賬戶。最早的國民收入賬戶由是應運而生,這也成為現代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的標誌。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期,為適應二戰時期美國制定作戰計劃需要,宏觀經濟統計中引入了國民生産總值(GNP)年度估計,作為對國民收入統計的補充。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民經濟賬戶逐漸成為各國經濟統計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該賬戶中最重要的總體經濟活動衡量指標就是GDP。這一度量一定時期內一國經濟生産的最終産品和服務的當期生産總值的指標,也就成為政府決策和人們把握宏觀經濟狀況的最主要依據。

  GDP有局限,這是基本經濟學常識。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會將GDP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作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我們不能讓GDP承載太重的負擔,讓GDP反映和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之所以出現了這樣的誤讀,根本上還是對經濟增長的理解有偏差,以及觀念上“趕超”思想和體制中“數字出幹部”的政績觀在作祟。

  在很大程度上,抹黑GDP恰恰是給錯誤理解經濟增長之人的一種開脫。由於盲目追求GDP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和收入差距問題,與其説是天災,不如説是人禍。為GDP正名,使中國的經濟增長真正建立在依靠科學技術、規範制度及思想意識不斷進步的基礎上,才是正途。

  (摘編自1月28日北京日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