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從奶荒買牛到倒奶殺牛"的死迴圈?
- 發佈時間:2015-01-14 07: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很多人都記得中學歷史書中曾經有“倒奶”一幕: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萬惡的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這一幕近期在山東、河南等地重演了,然而倒奶主角不是資本家,而是普通奶農,那麼這種“令人髮指的財富浪費”因何而起?
其實我國“倒奶”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早在2006年夏季,受三氯氰胺事件影響,企業收購牛奶量大幅下滑,浙江等地就出現了奶農倒奶的事情,甚至出現一天之內倒掉14噸的情況。並且這麼多年來,奶農殺牛賣牛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每年退出、棄養的農戶均超10萬戶。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歷來重視農産品生産,推崇節約之道,“粒粒皆辛苦”的古訓莫不敢忘,西方國家80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不得不説很令人震驚。
之所以出現倒奶,無論是曾經的美國,還是如今我國山東等地,其原因從根本來説都是産能過剩引起的,今年倒奶現象之所以被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倒奶的範圍較廣,案例較多,另一方面則是此事發生在國內加大乳業市場扶持的情況下,監管部門比較重視。
自從2014年3月份以來,國際原奶價格狂跌,至今跌幅近40%,這導致大量進口乳品進入國內市場,並且國內乳企自控奶源大幅提高,大型乳業大多實現了自建牧場。因此,國內外因素影響下,散戶奶農提供的鮮奶明顯供大於求,散戶奶農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按照經濟學理論,當供大於求時,産品的提供方,也就是奶農,其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降價出售,另外一個就是倒掉。
根據此前相關媒體的報道,河北部分奶農將鮮奶的價格降到了1元/公斤,每天也只能賣掉十幾公斤,剩下的鮮奶再無路可銷。鮮奶的保質期很暖,就連1元/公斤都賣不掉,剩下的鮮奶除了倒掉只能留在倉庫裏發臭,由此可見,“倒奶”是奶農不得以而為之的行為。
雖然奶農倒奶是不得已為之,但是由於政府指導管理缺位、市場失靈、奶農抗風險能力弱等原因的影響,“滯銷降價——倒奶殺牛——緊缺漲價——買牛擴容——滯銷降價”已經成了內地乳業發展一個難以擺脫的“死迴圈”。
解決鮮奶過剩這一週期性供需矛盾,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借鑒國外經驗,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險制度和政府引導機制。借鑒紐西蘭經驗,引導奶農購買商業保險,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鼓勵企業收購國內的生鮮乳。
另外一方面,從奶農自身的角度,要保證奶源品質,提高鮮奶品質,重塑國人對國産奶的信心。自從2009年,河北養殖基地負責人耿金平因向原奶中投放三聚氰胺而被執行死刑,5年過去了,對於大型奶企而言,收散戶的奶,依然是需要提心吊膽的一件事,這也是大型奶企自建養殖場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來説,農村散養的奶牛,大多仍是粗放式餵養、人工操作擠奶,因此牛奶存放和運輸等都存在困難,散戶奶農如何形成行業性自律,增加市場競爭能力,也是需要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