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學之海 青年揚帆

  • 發佈時間:2015-01-11 06:27: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學與青年,一直是文學圈裏常談常新的話題。王蒙先生説,青年需要文學,文學也同樣需要青年。青年人所具有的敏銳,有理想,有所批判,對生活的熱愛,對細節的興趣等等這些特點,也是文學的特點。文學只要表現出這種生命力,那即使年華已經老去,也能重新喚起當年豪邁的志氣。

  從作家開始進行寫作的年齡看,就沒有限定,也不會限定。在作家的旅途上,他們一路蹣跚走來,首先需要的是打開心扉,寫下故事和心念,然後由歷史去評説。

  作家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曾就讀于清華大學新聞系。她“感覺自己是從魏晉穿越而來”,寫小説很自然會聯想到自己,要文中的主人公帶著她的人生閱歷去行走。為了完成小説,她常常要放大自己過去十來年經歷過的一切情緒波折,而這也往往使她變得更加敏感。

  作家馮唐17歲寫了第一部長篇小説,那時候他的寫作動機常常是為了追求姑娘。其中有一位師姐,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馮唐最初知道余華、格非這些當代作家的名字,都是從她那裏聽來。

  作家遲子建17歲讀師專的時候,開始了真正的寫作。她寫的文章有一種心靈的質感,比如,她多次談到自己非常熱愛泥濘。她説,俄國作家羅蒙諾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都是踏著泥濘一步步走來的。在融雪的時節,遲子建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會遭遇那種久違的泥濘。為此,她感謝雪,雪不僅僅誕生了寂靜、單純,也誕生了骯髒、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

  作家畢飛宇在9歲的時候,因愛上唐詩,萌發了寫東西的願望。文學真正對畢飛宇産生影響是在1979年。真正寫小説是在1987年秋天,當時畢飛宇已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最初寫小説就是為把課餘時間消耗掉。1991年,畢飛宇的處女作《孤島》在《花城》發表。三年多的時間裏,他一直是在退稿的黑暗中煎熬。

  作家蘇童,是1980年開始構築文學夢的。那一年,蘇童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開始不停地練筆寫作。當時,靦腆的蘇童因怕同學笑話自己總收到退稿信,於是借用一位家在北京的女同學地址,寄收稿件。大三時,《星星》開始發表蘇童的詩作,《青春》也開始發表蘇童的小説,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還獲了一個小獎。

  今天,更多的文學青年來自社會底層的打工族、蟻族和漂族,他們或在北上廣闖蕩創業,或在家鄉打拼謀生,不少人深受自己家鄉厚重歷史文化的熏陶,又被新的思維方式所影響,因此他們一邊打工,一邊用心讀書和寫作,他們本人和作品已經成為了文學場裏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的作品講的是這個時代的故事,吸引的是和他們有相似生活經歷的青年人。鼓勵他們投身寫作,就會讓更多的青年離文學更近一些。

  作家年齡與寫作的行為相比,並不重要。作家開始寫作的時候,自己就是自己的對手。開始早的容易佔領先機,但後起之秀也有生活積澱的扶助。從最早的編織夢想,到進一步領悟生活,他們不斷解析紙面上虛擬的背叛、疏遠、傷害,叩問善良、真誠、從容,成就心靈捕手的角色。不停地寫作,無形中拓展了他們的人生高度。

  在今天的數字化時代,我們行走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相對於閱讀,我們更習慣於瀏覽。對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最容易被改變的青年來説,閱讀方式的變化,會衝擊不同人對文學的態度。但是,青年依然需要保持對文學的熱愛,因為喜愛文學,與文學為伴的人,一定會從文學中得到莫大的幫助,甚至會改變他的一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